【红旗君回乡记】文化看台州,今昔山海经
2019年02月05日 16:30 旗书网 曾晓蓉
大年初三,浙江台州的红旗军游台州。偏内陆的台州是自然与山峰,靠近海岸线的台州便是大海与岛屿。台州地方不大,幸运的是可在几日之内看山又看海,又是一出美妙的山海经。
浙东唐诗之路是指唐代诗人穿越浙东八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婺州、衢州、严州)的山水人文之路。唐代诗人们来到江南,大多是乘船走水路,即从淮南的扬州运河南下,渡钱塘江,从西兴进入浙东,再沿剡溪溯流而上,登上天台山。天台山,就是唐诗之路的目的地。
琼台
李白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碧玉连环八面山,山中亦有行人路。
青衣约我游琼台,琪木花芳九叶开。
天风飘香不点地,千片万片绝尘埃。
我来正当重九后,笑把烟霞俱抖擞。
明朝指袖出紫微,壁上龙蛇空自走。
此诗为李白游历天台的琼台仙谷时所作。“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一句堪称宣传天台山的最佳广告词。连帝王宫阙都不想住,一心想到天台山去,可见天台山在诗人心中是何等的吸引力。
趁着春节的惬意和些许春意,笔者随着诗人的脚步游玩了天台山。第一站便是李白笔下好似人间仙境的琼台仙谷,瀑布与石壁、亭台的结合十分壮观。尽管越往里走还有更多清新自然的景观,但仍是初进来时的这个瀑布给人一种十足的冲击感。
华顶山是天台山的最高峰,因此才能“足蹑华顶峰,目观沧海水”(贾岛《送郑山人游江湖》)。举目远眺,有着状如莲花的花心,四周群山向而拱之,层层相裹,形似花瓢,
孟浩然曾写下“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舟中晓望》),诗句所描写的便是济公故里赤城山。可惜的是,去的当天并没有看到“霞色映赤城”的壮丽景观,只能空留一座山上之塔让读者自由想象了。
言至于此,笔者想介绍一下几年前游过的台州另一个山景——神仙居,名字一出,似乎就让人飘飘欲仙了。那一根根直耸入云霄的山峰,由几亿年前的火山爆发后的岩浆形成。由于从山脚到山顶几乎成90度,顺着石阶向上攀爬几乎是一个垂直的过程,难怪神仙居以奇峰、叠嶂、门阙、台地、洞穴、绝壁、悬崖为最,不禁让人感叹,敢问路何方——路在脚下……
台州东濒东海,海上岛屿众多,山海之旅的第二站是其中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岛屿——大陈岛。
其特殊意义有三。一是20世纪50年代垦荒精神的代表地。二是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专程到大陈岛考察,看望老垦荒队员。三是现在大陈岛人们对于海岛文化、红色记忆的开发。
坐着船晃晃悠悠的在海上飘了一两个小时终于到了大陈岛,垦荒纪念碑在岛上比较高的地方,纪念碑边上是一大片绿油油的天然大草坪,走到边上还能鸟瞰到整个大陈岛的秀丽风光。还有一块年代较为久远的大陈岛红色记忆体验区,保留了很多几十年前垦荒的痕迹,颇有历史感。还有一个新的青垦文化旧址公园目前正在打造。可惜的是并没有在岛上久留,但是当翻阅着那些老照片,脚踏有年代感的土地,大陈岛的红色文化与历史积淀仍带来了些许感触。
1956年,垦荒队员高举团中央授予的“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队旗,高喊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大陈岛!”的口号。(图片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大陈岛上遗留下来的抗战旧址(图片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今天的大陈岛风格秀丽(图片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蔡治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