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与改革开放40年
2018年12月28日 16:30 编辑邦 孔庄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在这一年的10月30日,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离开了我们。金庸小说正式进入中国内地有将近40年的时间,可以说与改革开放同步。40年来金庸小说在内地的命运如何,他的小说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一、改革开放一开始金庸小说就得到政治上的肯定,由被禁到被解禁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是金庸武侠小说在中国大陆最早的读者之一。他对金庸小说的肯定代表了政治家对金庸小说的肯定。据媒体报道,1973年3月,金庸小说在内地尚为“禁书”,经过三落三起的邓小平从江西返回北京后不久,就托人从境外买了一套金庸小说,利用中午和晚上睡前的半小时,津津有味地欣赏,即使在外地出差,也不间断。1981年7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了金庸,他见金庸时说了一句话:“你书中的主角大多是历经磨难才终成大事,这是人生的规律。”这是邓小平对金庸小说的评价,也是邓小平的切身感受,他和金庸在这一点上产生了共鸣。可见邓小平读金庸并不只是为催眠和消遣,而是将书中人物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获取百折不饶的精神力量。
金庸好多小说里面的人物都是历经很多苦难,但是每经过一个苦难,都是一种成长,功力都会大增,最后成为所向无敌的英雄。这样的作品往往能给人精神力量,激励人战胜磨难。按照原型分析的方法,金庸的武侠小说体现了“磨难出英雄”这一文学母题或者原型,反映了普遍的人性。 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是否伟大一是要看其是否体现了人类母题,二是看其是否以丰满的形象和丰富的细节发展和创新了母题。金庸的武侠小说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可以被称为伟大的作品。
当然,这是我现在的观点,当时我和许多其他人一样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邓小平接见金庸后,金庸小说被解禁,允许进入大陆。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最早于1981年在《武林》杂志连载,1994年5月三联书店才正式获得金庸授权出版了《金庸作品集》。然而,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只是把金庸小说作为通俗作品,不能登大雅之堂,三联书店出版《金庸作品集》时是诚惶诚恐、小心翼翼的,生怕有损于其学术品牌,尤其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更是把金庸小说作为洪水猛兽,孩子看武侠小说是绝不允许的。当时有许多负面报道,有的说某个学生看了《射雕英雄传》,看到一只雕在悬崖飞就想骑在雕背上,结果被摔死了。有的说某个学生看了武侠小说后天天在街头打架、闹事。总之全是对武侠小说的负面报道。我很奇怪,当时《三国演义》《水浒传》也都是打打杀杀,为什么没有其负面影响的报道。现在也有不少学生看武侠小说,不知为何没有人去骑雕飞翔了。
二、1986年起,金庸小说开始被学界认可,逐渐进入文学殿堂
1986年冯其庸在《中国》杂志第8期发表了《读金庸》一文,认为金庸小说有历史的深度与广度,值得研究。这标志着学术界开始认可金庸小说。随后章培恒、陈墨、严家炎、柳苏、陈平原、钱理群等一大批学者都开始撰文研究金庸,对金庸的评价越来越高。1994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一川主编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将金庸称为文学大师列于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排名第四。至此,金庸小说在学术界完成了由毒草到俗文学、再到文学名著的转型。
学者们对金庸作品的评价越来越高,自有其道理。陈墨先生是获得金庸肯定的三位金庸研究专家之一,他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最喜欢的金庸作品是《天龙八部》,当读到扫地僧出现的场景时他会感到一种读其他人作品很少出现的那种阅读兴奋。扫地僧在慕容复他爹和萧峰他爹两个恶人以命相搏时悄然登场,生生拍死俩邪恶老者,又让他们起死回生,跟他们谈佛法人生,最后俩老者随他而去。我不知道陈墨先生为何读到这个场景会产生阅读快感,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这是一个典型的成人童话,其中寄寓着金庸除恶扬善的理想,其实现方式是让一位大侠把恶人制服再给其讲道理使他变成好人,也就是对恶人要先制服他再说服他,让其心服口服。这种策略和诸葛亮七擒孟获如出一辙,和我国政府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所选择的策略“先打疼了再谈”异曲同工。因为对于恶人,只和他说别打我,我和你好,给你糖吃,没用。
金庸作品的伟大正在于他描绘的成人童话,可以从各个层面解读。
三、1999年开始金庸作品获得商界认同,被作为企业文化
从金庸作品中汲取管理智慧应该早有其人。但金庸作品对企业经营产生较大影响应该从1999年马云创立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算起。马云应该说是企业家中最善于用金庸小说管理企业的,他把阿里巴巴装扮成一个武林世界,每一个员工都有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的花名,他则以风清扬自居。他迷恋风清扬的无招胜有招,在经商实践中也不断践行无招胜有招,屡出奇招,创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B2B商业模式为小企业服务,创建支付宝,发明芝麻信用等,建构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他最近准备辞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或许也是他无招胜有招的奇招:无为管理,以健全制度和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正常运行。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辞世后,马云、小米总裁雷军、腾讯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复新集团创始人郭广昌等纷纷发文悼念,一群企业家悼念一个武侠小说家是中外历史上都鲜见的,这也正从一个侧面说明金庸小说对企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2005年开始受到教育界认可,家长、老师们逐渐不反对读金庸了。
1992年9月,冷成金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的通选课,1994年10月金庸被聘为北大名誉教授,1999年3月,金庸受聘担任刚刚成立半年的浙江大学教授、人文学院院长。金庸在大学教育中广受欢迎,但获得中学教育的认可则到了2005年,这一年金庸的《天龙八部》片段被选入人教版高中选读教材《语文读本》,随后,《雪山飞狐》被选入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科目,随后金庸作品开始进入高考题,进入老师们的课外阅读书目,尽管对此有不少异议,但无可辩驳的事实是金庸小说已经被纳入正统,金庸小说被中学教育认可才意味着其被内地民众广泛认可。家长、老师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不能再限制孩子看金庸武侠小说了,不但不能限制还要鼓励。
让我们看一看2014年江苏省文科高考的一道材料概括分析题,这道题要求根据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中的一段话分析金庸小说中两个人物段誉与石破天的共同特征,标准答案是:愚能胜智,弱能胜强。从这两个的人物身上我们能感受到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智慧和大智若愚的智谋,其中满满的正能量何以当初我们视而不见呢?
2018年改革开放40年之际金庸离开了我们,许多人发文怀念他,他的小说销售又形成了一波热潮。在金庸小说被广泛认可的时候金庸离开了我们,金庸将和他的作品一样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而在我个人心里,“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很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这句话一直在闪闪发光,他曾支撑我度过了一些艰难时刻,而且也使我有勇气面对未来可能会到来的不可捉摸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