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哥德巴赫猜想》到《那山,那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报告文学学术研讨会今日在安吉余村举行
2018年11月20日 10:22 旗书网
旗书网讯 11月20日上午,从《哥德巴赫猜想》到《那山,那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报告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安吉余村举行。
40年报告文学走过的路程就这么神奇,都与湖州有关:创作《哥德巴赫猜想》的徐迟先生是湖州人,何建明主席创作《那山,那水》,发生地就是在脚下这片土地——安吉。报告文学需要身入,心入,情入,站在时代的高度,贴近时代之现场,与人民同频共振,《那山,那水》发行一年以来,美丽的故事一直在持续发生,护好绿水青山,致富不忘党恩。参加今天在安吉余村召开的报告文学学术研讨会的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责任编辑、原《人民文学》副主编周明,评论家李朝全,传记作家郭久麟,湖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范庆瑜,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曹启文,安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旭华,余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等50多位专家,新华社、浙江日报等10余家媒体记者。
现实的书写 史志的格局——报告文学的40年
李炳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报告文学,以其真实文学的现实观察和独特书写,始终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是积极参与这场伟大变革,并真实客观地讲述中国故事最直接、最深入的文体。在回望改革开放40年历史道路的时候,报告文学的成果可以侧影和传递丰富鲜活的历史内容和信息,足可以成为见证历史的重要参考。
1978年1月,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之后,立即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振荡效应,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以大胆的真实性,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拷问。作品展现了陈景润在政治活动严重干扰,物质条件非常艰难的环境下,不顾打击、嘲讽和误解,痴情于数学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的经历。作为一种社会变革的先声,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动向,作为一种人们愿望目标的强烈诱导,这样的作品具有大的社会现实振荡和推动作用。很快,又有黄宗书写植物学家秦官属坎坷科学人生的作品《大雁情》,有理由书写数学家华罗庚和小麦专家蔡旭生命曲折经历的作品《高山与平原》《依傍田野的小屋》,等等。这些对于神圣和高尚遭遇不幸情形的书写,这些真实动情的诉说,使人们看到了报告文学这种独特文体的现实力量,从而进一步鼓励和引发了更多作家积极广泛大胆的社会思考。一时间,回望和反思此前怪异社会人生情形的报告文学迅猛发展,更成为大潮,成为当时备受社会读者关注的重要文学现象。这些报告文学作品,因为真实书写了人们此前疑惑的环境和令人痛心的人事,传递了人们强烈渴望社会转变的情绪,为推动拨乱反正的思想潮流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或者说,这些报告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社会反思和寻求拨乱反正、追求思想解放潮流的一个重要部分。
报告文学这种源自社会现实和民众内心的呐喊,是改革开放锣鼓的先声。继之,被称为“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类型的作品大量出现,这是非常重要的报告文学创作现象。像赵瑜的《强国梦》、张敏的《神圣忧思录》、徐刚的《伐木者,醒来!》等,这些善于发现、勇于面对社会复杂矛盾和各种问题的作品,是报告文学对此前作品中曾经存在的审视批判风格的继承和有效延伸,表达了渴望改变和接近理想的追求。报告文学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强化了自身的社会参与性和影响力,其实也是对社会现实呼应的一种自觉选择,实现了文学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互动。这些作品,因为话题具有很强的现实生活关联性,内容阔大丰富,表达独特深入,情感真挚昂扬,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同时也体现出刚劲、思辨、宏阔的个性风格,从而使报告文学作家站在了社会时代生活的前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的观念更新和变革进程,用自己的写作,展露出自己的社会道义承担和智慧才能。
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观察,并善于从问题出发思考的创作方式,与报告文学这种文体有一种内在的契合。报告文学对于每一个新的表现和成果,总是给予热忱的关注和扶助,积极地拥抱改革开放的新生活。柯岩的《船长》、李士非的《热血男儿》、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黄宗英的《八面来风》、袁厚春的《省委第一书记》等报告文学,带着中国社会生活浓郁的生长气息和勃发的姿态,在文学的舞台上强劲生长。“从分田分地真忙”的乡村土地生产承包制推行,到令人陌生甚至不解的特区开发,再到都市的商场和部队的军营,到处都在一种新的改变中显示出生机。报告文学激情的感受和书写,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大地上火热滚滚的变革热潮,真诚地赞美改革开放获得的辉煌成果。这里有真实生动的中国精神、中国性格、中国故事,更有对中国风景和中国形象的动情描绘。
报告文学在40年的创作过程中,既不偏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也不缺席所有的不幸和灾难救助现场,勇敢地担负起责任和行动的重担。2003年的“非典”发生后,举国震惊。危机关头,报告文学作家没有退缩,勇敢地走到防治救灾的第一线,真实记录和书写了当时那危急情景,书写了很多勇敢动人的抢救故事。何建明的《北京保卫战》、徐刚的《国难》、杨黎光的《瘟疫:人类的影子》、王宏甲的《非典启示录》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2008年春天,中国南方遭受严重冰雪灾害、5月12日汶川又发生巨大地震灾难,报告文学作家急赴灾难现场,真实动情地描绘艰难的救灾情景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出现了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何建明的《生命第一》等影响深远的作品。报告文学免不了要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甚至某些支配,这是这种文学的社会生活关系属性所决定的。但是,报告文学写作同样对作家的题材选择和内容表达给予尊重。几十年来,就陆续出现了很多以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关注历史现实重大题材和特殊社会生活事件的优秀作品,使报告文学的丰富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郭晓晔的《东方大审判》、岳南的《南渡北归》、赵瑜的《寻找巴金的黛莉》、王旭烽的《家国书》、聂还贵的《中国有一座古都叫大同》,还有像钱刚的《核火》、徐刚的《黄河万里独行客》等等,描述各个不同个性人物在信仰、事业和人生中繁复经历情形的作品,这些涉及到农村城市和很多重大工程建设、科学创造辉煌成就及国家方方面面内容的激情报告,无不是对现实中国变化发展的及时观察和描绘,是报告文学作家对生活的热情拥抱,也是报告文学在面对火热的社会生活,面对人民群众伟大的创造成果时的用心书写和真实记录。这些作品都以各自真实精彩的内容表达而深受读者喜欢。这些作品多彩多姿,个性厚重而绚烂,是“大国重器”的重要构成。
40年来,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方向和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坚定地同时代和现实生活相呼应,同频共振,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到社会生活的大事和焦点上。在某些文体创作走向逼仄和衰落,走向无趣和浮浅甚至颓废,和当今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和读者关注焦点错位和游离时,报告文学的方向不动摇。在社会环境繁复的进程中,报告文学不彷徨,坚定自己的中国立场和文化目标,在深入现实的社会人生中观察、发现、思考,在文学表达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个性风格和坚定的使命责任与担当精神。这些更多直接呼应着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生活的作品,这些深入到社会历史和不同人物生命及精神情感世界的作品,伴随真实社会生活发展进程的观察和思考表达,其本身也已经成为中国40年历史生活的重要一环,其在中国社会伟大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在精彩地讲述中国现实故事中的杰出表现,已经是被人们充分认可的重大贡献。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道路上,始终都有报告文学的热情参与和助力。报告文学既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声音深情地呼唤改革开放的发展,也以自己的热情书写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道路和实践交融最为密切,互动最为有力的文学表达。
报告文学四十年:塑精彩中国人 述精彩中国事
李朝全
报告文学是时代的报春燕、晴雨表和方向标。1978年1月,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表,预示着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科学的新时代的到来,开启了改革开放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大闸门。40年来,报告文学热情书写现实生活,热切聚焦精彩的中国人、中国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体特点。
中国报告文学的传统深厚而鲜明。报告文学作家向来坚守人民立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秉持着对于人民和时代的神圣庄严的文学承诺。报告文学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种新闻与文学相结合的文体又要求作家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人民作为自己创作的对象和画像的摹本。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精彩中国人的塑造和刻画,这是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理由的《扬眉剑出鞘》、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柯岩的《船长》、黄宗英的《大雁情》《小木屋》、鲁光的《中国姑娘》等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塑造的都是精彩的中国人,都是新时期的中国人形象。一直到今天,报告文学作家依然在坚持书写和塑造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中国好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国人物、英雄人物、时代弄潮儿、科技精英、大国工匠、打工群体以及普通劳动者等等。譬如何建明《山神》中的黄大发、《根本利益》中的梁雨润、《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中的吴仁宝,党益民《守望天山》里的陈俊贵,李鸣生、赵雁、陈新等的航天系列报告文学《筑梦九天》《嫦娥揽月》等写航天英雄,张子影写《试飞英雄》,陈启文写《袁隆平的世界》,可以说都是刻画精彩中国人的形象。作品通过塑造这些中国新人的形象,凸显的是中国精神,传递的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在全社会起到了积极的精神倡导和引领风尚的作用。因此,报告文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鲜明的人民性。
报告文学是一种富于时代特色的文体,也是一种深具中国特色的文体。报告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写人记事、作史立传,为时代描绘生活画卷,为民族存留历史图谱,为国家保存珍贵记忆。因此,大量的报告文学讲述的是精彩的中国事或者精彩的中国故事。包括改革开放40年间的辉煌成就,重大的工程建设、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写蛟龙号的许晨的《第四极》、陈新的《探海蛟龙》,王鸿鹏、马娜的《中国机器人》,写三峡工程的何建明的《国家行动》,写青藏铁路的徐剑的《东方哈达》,写中国高铁的蒋巍的《闪着泪光的事业》、王雄的《中国速度》,写港珠澳大桥的长江的《天开海岳》,写脱贫攻坚战的纪红建的《乡村国是》、何建明的《时代大决战》等等,都是属于这样的重大题材。现在,还有好多作家在写中国天眼、时代楷模的故事,浓墨重彩地讲述精彩的中国事。同时,报告文学的时代特征还更着重地表现在对时代精神的弘扬上。对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大力弘扬,涌现出了一大批感人至深的作品。包括王宏甲的《塘约道路》、蒋巍的《塞罕坝的意义》,冯小军、尧山壁写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塞罕坝奇迹》,肖亦农写毛乌素沙漠治理的《绿色毛乌素传奇》等等,其实都是在彰显改革创新与绿色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时代最强音。
民生情怀是报告文学的文体自觉和一以贯之的创作追求。报告文学作家往往都是有担当、有责任感、使命感,有崇高目标和文学理想的写作者。譬如,执著于写反贫困行动和基层农民工生存状况的黄传会、深切关注医疗腐败现象的朱晓军,还有聚焦留守群体的阮梅、彭晓玲、弋舟,关注生态环境的李林樱、叶多多等都是这样的作家。他们关注社会民生,关注社会热点和问题,更关注社会和个人的痛点,比如许多作品对于贫困、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的揭示,还有大量的灾难报告,也都是描写国计民生的,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等等,凡是国家有难之时,报告文学作者总是冲在第一线,倾情书写和表现,彰显了强烈的民生情怀。
“史记的格局”是40年来报告文学又一突出特点。大量报告文学写历史题材,历史书写呈现出了新的特色,即通过对大量新资料和丰富史料的掌握来力图还原历史真实,揭示历史真相。思想解放的历史让我们的作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料的丰富性,譬如王树增写《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朝鲜战争》《长征》等,都有大量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在抗战胜利70周年时,出现了抗战文学的“大爆发”,很多作品采取了新的视角,作出了一些新的书写,成就十分突出。
世界面向性也是40年来报告文学的鲜明特色。很多报告文学作家特别关注国际题材,何建明的《国家》写利比亚撤侨,苏毅写也门撤侨,还有曹岩、马泰泉、何建明写抗击埃博拉的《极度威胁》等。张胜友写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吕铮写国际缉捕的《猎狐行动》,冯锐写追捕糯康的《亮剑湄公河》等,都具有一种国际视野。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40年来报告文学回到了书写人本身,回到了对人心、人性、人情、人道的挖掘与赞颂,更多地关注和描写普通人的命运。报告文学回到文学自身,这是一种文学面向,是把中国文学定位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中国作家自觉地面向全人类来书写,思考的是世界共通的主题。
价值的多重性和多元性也是报告文学的显著特征。报告文学具有多重性价值,既有文学的价值、史志的价值、文献的价值,也有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意义上的价值。报告文学还有一种很独特的价值是其他文体很难媲美的,那就是介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现实的价值,比如《天使在作战》,写过度医疗和医疗腐败,很有战斗性。因此,报告文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其文本自身。
回望报告文学40年,成就突出,令人欣慰。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人才匮乏、艺术特色不够鲜明、表现手法形式不够丰富等一些明显的不足和缺憾。这些都有待于作家们在今后的创作中不断加以克服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