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研究学术论坛”在京召开
2018年10月17日 14:37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郝天韵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研究学术论坛(郝天韵 摄)
10月12日—13日,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国家电影智库承办的“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研究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围绕中国电影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听取海内外学者对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研究的真知灼见,在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互动关系中深入探讨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进一步推进“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
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美国欧柏林学院、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美国陶森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校区、日本早稻田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14位研究中国电影的国际知名专家,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电影学院、香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等10余位国内电影学界的知名学者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就中国电影发展等问题展开学术交流。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国家电影智库秘书长侯光明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希望此次论坛能够为“中国电影学派”营造一个更为开放的学术格局,加深对“中国电影学派”的国际拓展,从而构建一个更为完整的中国电影理论话语体系。
美国杜克大学副教授洪国钧认为,可以通过对中国早期电影文献的翻译实践,来促成跨文化的跨地域的对话,有利于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形成良性共鸣。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马耐庵则意欲从中国书法和中国电影的内在关联性出发,重新思考电影本质问题。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陈犀禾分析了在“国家理论”指导下所产生的“红色电影”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发展出的不同类型的历史脉络,并探讨其美学流变历程。“目前,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面临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我认为可以把当下的中国电影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标准分成两种情况,一是积极或较好地传播中国元素和中国价值;一是一般性地展示了中国元素和故事,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关注中国。目前第二种影片占大多数,且票房较好。第一种影片是中国电影应该加大努力的目标。”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陈犀禾这样表示。
两天的论坛里,海内外学者围绕不同议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和深入的探讨,既增进了国际友谊,也在交流、对话、互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加深电影学界对不同国家、地区中国电影研究现状的认识,促成中国民族电影的国际发声与自信彰显,成为共谋发展大计、激发产业活力、促进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