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译文走过40年,一扇扇打开世界文学之窗
2018年08月09日 15:09 文汇报 许旸
当代中国读者的阅读生活里,几乎总能与“上海译文”出品的图书相遇。1980年《简·爱》中译本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简·爱热”,小说中“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你想错了!”堪称经典“金句”,启蒙了许多女性的现代意识;《外国文艺》《世界之窗》等期刊率先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各国轶事,以知识性趣味性见长,让人手不释卷;一代学人的案头书中,少不了“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当代学术思潮译丛”这两套“黑皮书”“黄皮书”的身影;不少海归忆起20多年前出国,行囊里总会揣着《新英汉词典》或《英汉大词典》……“我是读你们出的书长大的”——这句话对于成立于1978年的上海译文出版社来说,是沉甸甸的信任,也是面向未来时的不忘初心。
与中国改革开放同行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走过40年书香路,已成长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型综合性翻译出版机构,每年出版图书700余种,涵盖外国文学、社科著作、双语辞典、数字阅读产品,是公认的外国文学出版中心、人文社会科学译著的传播重镇、原创双语工具书编纂基地,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重要文化品牌。在40年出版实践中,上海译文社创下多项“第一”:第一个与外国出版商推出合作中文版 《世界时装之苑》(ELLE)杂志,极大影响了中国高端时尚业发展;率先组织中国学者自行规划设计、自订编辑方针编纂大型综合性工具书《英汉大词典》;在中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之前,第一个签约购买海外畅销书《斯佳丽》中文版权,表明中国尊重知识产权的立场。
几代“译文”出品,如何为读者打开一扇扇“世界之窗”?昨起至8月28日,上海译文出版社40年回顾展在思南公馆举行,从一楼到三楼都被“上海译文”元素环绕。整个八月,上海译文社邀请许钧、袁筱一、林少华等一批国内翻译家、作家开展系列读书沙龙,回望40年来上海出版人的进取、专业和匠心,陪伴读者探寻精神世界的广阔未来。
一条条外国文学璀璨星河,点亮几代读者“看世界”的通道
许多中国作家都清楚地记得,改革开放初期,上海译文社引进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带来丰富精神营养,活跃了创作思路。1978年初,世界文学名著《斯巴达克思》上市,让文学爱好者犹如久旱逢甘霖。简单干净的棕色封面、清秀毛笔字书名、定价1.85元,这部意大利作家以古罗马奴隶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平装本,热血而传奇,成为人们阅读记忆里的深刻印记。
此后,一批深受喜爱的文学读物陆续出版,标志着我国文化界、出版界的复苏。1978年至198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旗下《外国文艺》《世界之窗》《外国故事》等刊物相继问世,风靡一时,系统介绍现当代世界文坛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作家作品,至今仍为许多老读者怀念。“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包括希腊作家荷马《奥德修纪》等近150种名著,因其简洁雅致的网格状封面设计风格,被称为“网格本”,影响了几代读者。
上世纪80年代末起,你几乎能想到的国外经典小说,都打上了上海译文的烙印——《简·爱》《呼啸山庄》《红与黑》《巴黎圣母院》《浮士德》《安娜·卡列尼娜》《百年孤独》《普希金作品选》《海涅诗集》《泰戈尔抒情诗选》“热得烫手”,直接引发了中国出版业的世界文学名著出版热。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还记得,当时多家书店一旦贴出书目,就会引来八方读者争相抢购,“《乱世佳人》引进推出后,几乎一天卖一万本,堪比印钞机。”1990年为适应多层次读者文化消费需求,上海译文社开始以珍藏本、标准本、普及本三种形式出版世界文学名著,两年间累计发行了超千万册,填饱了人们求知若渴的精神需求。
“一流的选题和出版物,一流的编辑和译者队伍,加上包括校对在内的一流工作团队,合力成为上海译文社获得读者信赖喜爱的原因。”上海译文社创社元老之一、耄耋之年的翻译家冯春说,译文社的外文编辑中,全国闻名的外国文学专家比比皆是,比如前总编辑包文棣,国内数一数二 “别车杜”专家,对俄国三大批评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了如指掌;前社长孙家晋,国内翻译泰戈尔的权威,也是欧美文学专家;方平是全国闻名的莎士比亚专家,担任过莎士比亚研究会会长;专业的编辑队伍也吸引汇聚了专业的译者队伍,王道乾、孙家晋、马振聘、方平等译者,无不是上海译文社图书封面上的金字招牌。(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