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宝从历史中醒来
2018年01月22日 11:27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张君成
国宝《千里江山图》(局部)。资料图片
人类天生具有对过去的好奇心,希望知道自己祖先的生活,这也是历史、考古等图书受到人们关注的原因。《国家宝藏》等文化综艺节目的播出,让大众对国宝的兴趣提高。在看完综艺节目之后,很多人都希望能够通过相关图书获取更多关于文物和历史的知识。这样一来,国宝类图书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读者关注国宝类图书,其实关注的是国宝的背后所承载的灿烂历史文化。有别于其他的艺术品,国宝文物除了可以从艺术价值方面来欣赏,更有它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静态的文字与静态的国宝,相互纠缠碰撞,激荡出的却是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或许这是让读者最为心动的。
国宝背后的传奇故事
在译林出版社期刊分社社长张遇看来,通过对国宝的研究可以更为客观地了解历史。他以清朝历史为例说,近年来清宫剧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清代历史的兴趣,通过国宝来了解历史就是很好的一个途径。
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走进养心殿》是一本展览图录,它最大的亮点在于以精巧的叙事结构展现精美的文物珍品,讲述背后的故事。
张遇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和一些图书一般以时间顺序或者按器物类别来安排章节不同,本书是以“一组场景复原+十个单元故事”的形式来安排章节的。“在每一个单元故事(即每个章节)里面,都有一些与故事主题相关的不同年代、不同材质的文物。比如‘养心殿造办处’这一章节,介绍的第一件文物是康熙皇帝的画像,因为造办处是康熙皇帝设立的。这一章节中的日晷、浑天仪等文物,是造办处的制品。一组精美文物,被‘造办处’这一条线索串联起来了,在时间上、空间上达到和谐与延展。”
国宝背后的历史故事,通过文字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展现。大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不仅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河南博物院珍藏的来自远古的贾湖骨笛、商代早期最大的方鼎之一杜岭方鼎、中国最早的鸟形尊妇好鸮尊、中华第一铁剑玉柄铁剑等九大镇院之宝本身,还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它们的传奇经历、动人故事,以及它们背后关于中华文明、关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延续发展的历史。
大象出版社编辑吴韶明认为,《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的亮点在于,它既注重科学性,区别于娱乐性的传奇与演绎,同时又注重语言的朴实与通俗,是面向广大文博爱好者的图书。“比如书中介绍的妇好鸮尊,恐怕全国观众都通过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爱上了这只‘萌萌哒’的‘小猫头鹰’,本书不仅用大量精美的全景图、细节图、线描图和翔实生动的文字展现了它的风采,还向读者呈现了妇好这位3000多年前的‘女战神’、女政治活动家的风姿,以及妇好鸮尊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类似还有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国宝迷踪》,对每一件国宝以及国宝历史故事、综合艺术、历史与哲学进行叙述和分析,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让读者深陷历史的谜题中不能自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从历史中醒来》,以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叙谈古代文物为线索,把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大众。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和晓畅的文笔,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
平衡专业性与趣味性
国宝类图书由于和历史学的交叉,不免带有一定的专业性,这或许为读者阅读带来了困扰。张遇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国宝类图书首先要在设计和内容上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例如,《走进养心殿》突出主题内容,删减了可能让读者困惑的内容。书中收入了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撰写的研究文章《走进养心殿》,对养心殿的格局、历史变迁等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论证,帮助读者更好地“走进养心殿”。书中的几个章节也都按照展览架构,围绕养心殿和在养心殿内发生的故事展开。“此外,‘走进养心殿’展览展出的文物很多,有300多件。我们选择其中比较能反映清代政治、文化特点,体现清宫文物特色,‘颜值’也比较高的一部分文物,在图录中做了重点解读,希望读者通过文物的图片和相关说明,对养心殿和清代宫廷有更深入的认识。”张遇说。
吴韶明觉得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鲜明的主题是激发读者阅读的关键。比如《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中有一篇的作者是考古学家,他的初稿学术质量很高,但枝蔓太多,使得主题不够彰显。吴韶明和他反复沟通,几易其稿,美术编辑也非常配合,一遍遍地调整全书数百幅图片,最终达到了让读者满意的效果。
主题鲜明,使得读者有了阅读的欲望,也有了阅读的沉浸感。中华书局的《故宫藏美》为朱家溍文物研究的精华之作,内容涵盖古代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其中收录多篇朱家溍未曾刊发的关于古代书法流变、清代绘画等文章。《故宫藏美》详尽介绍了文物发展的工艺历史,包括古代书画的流派风格演变和收传次序,古代文物的真赝辨识等,专业性虽强,但主题内容明确,让人读来十分畅快。
承载丰富文化内涵
“国宝类图书不仅仅是成人的专享,也可以作为孩子的历史普及类图书。”新蕾出版社文化教育中心主任高雅认为,在越来越重视传统教育的今天,大家都在试图为传统文化教育找到一个更理想的出口。比起机械地背诵,孩子们肯定对实实在在、可见可触的事物更感兴趣。“博物馆中的文物,正是可以带来感官盛宴的载体。在欣赏文物的过程中,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它们背后的历史知识,就自然而然地镌刻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博物馆里的中国”系列,是国内首部专门写给孩子的透过文物讲述中华历史文化的丛书。它立足科学性、知识性,介绍了博物馆的丰富藏品,同时注重语言文字的有趣与生动,文图兼备。“这部丛书的宗旨就是记忆、传承、激发与创新,让家长和孩子通过阅读,爱上博物馆,走进博物馆。”高雅如是说。
按主题编写是“博物馆里的中国”的一大亮点。原本属于不同博物馆的藏品,现在按照不同的主题来排列,比如艺术史册《大美中国艺术》、科学史册《探索科学的脚步》、建筑史册《阅读最美的建筑》等,在每一主题下,分散在祖国各地的文物通过全新的排列组合汇聚一堂,这些曾经沉睡在文物宝库里的文物有了不一样的前世今生,它们共同呈现出一个多样而立体化的中国。
高雅表示,他们力求让文字和插图“活起来”,让藏品如一个个精灵般站在读者面前,亲自把自己的故事讲给读者听。“我们想让孩子更直观地接触到文物,感受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藏在文物里的中国史”系列,则以文物为线索来讲述中国历史,这与一般依据历史文献讲述历史的著作不同。书中每件文物都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历史的实物见证。丰富的历史线索通过文物传达给读者,让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这种重专业性和趣味性的国宝普及类图书,得到了不少年轻家长认可。“甚至很多家长留言,会和孩子一起阅读,对家长来说,这类国宝图书正在成为他们走进博物馆之前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高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