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手艺》展现艺术的“平凡”
2017年11月10日 14:44 光明日报 曹华飞

近期,《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意外走红。这部片子历时3年,辗转23个省,用接近原始的镜头语言,记录下199位手艺人和144项传统手艺。据报道称,该片导演原本是个司机,为了拍这部片子自筹经费,卖了房子,历经千辛万苦。这听起来,也接近于一个传说。
有不少影评谈论到该片所传达的工匠精神,这可能并不是创作者本意。一来,在拍片初衷产生之时,工匠精神并没有成为一个全民流行的概念。二来,这部作品所记录的手艺人和他们的手艺,大部分其实并不出色,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赞誉加身、大部分人默默无闻不会被人记住。和作者一样,该片的叙事对象们也是一群普通人,在简陋的环境里,使用粗糙的工具,没有先进的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引导;他们与另一部记录大国工匠的网红作品《我在故宫修文物》迥异。如果说故宫的“王师傅”收获了普通观众的敬意和崇拜,那么《寻找手艺》中的工匠们,则激发了人们平实而温和的感动。
从形式来看,这部片子拍摄水平在人人都是“拍客”的当下,实在乏善可陈,它把大多数笨功夫都下在了转战各地、四处寻访上。从内容来看,毫无叙事创作常见的铺垫、悬念、抒情等各种技巧,也没有奇险怪招,导演甚至无心处理随处可见的穿帮镜头。但就是这种笨拙感,显示出了纯朴与诚意,契合了观众对于真实的深层次需求。
人们或许可以从《寻找手艺》的故事当中得到一些启发,不仅从片子所记录的手艺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那些技艺真实的存在状态当中,也可以从观众真实的感动当中明白:平凡也是一种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