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
坚守+创新,让中国期刊走向世界
2017年10月17日 14:51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赵新乐
秦钠
“5年前我们有8本刊,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是1本。现在,期刊社已经发展到14本期刊,其中3本被SCI、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还有一本进入了ESCI(科学引文索引扩展库),多本期刊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等奖项,刊社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细数5年来的发展,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的叙述中藏着一些“小骄傲”。
借力改革
培育核心竞争力
上海大学期刊社的发展受益于改革与集约化发展。秦钠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对国内外期刊进行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期刊社依靠学校和主编的支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社会》由大众普及型读物转型为纯学术期刊。《应用科学学报》将内容范围收缩到与信息科学和工程有关的领域;《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由综合性期刊改为专业性期刊《先进制造进展》,2017年成功进入SCI。
几份期刊转型后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在本专业领域卓有影响的重要期刊。上海大学期刊社推出《期刊社文明公约》《编辑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精神文明窗口评选,实施技能竞赛、编校质量审读、评刊会、主编联席会等管理制度,改革很快形成集群优势。
秦钠说,制定战略目标,是让期刊社的集约化建设步入良性循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秦钠看来,根据期刊社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办刊思路,实行差别化定位、专业化办刊;社科期刊与科技期刊比翼双飞,中英文期刊携手走出去,是上海大学期刊社在拥有一个期刊群的情况下得天独厚的优势。
刊学研互动
助推影响力提升
“期刊人要以品牌质量求生存,以创新研究谋发展。”秦钠在管理期刊社时,更注重将“刊学研”结合起来,通过学术期刊搭建平台,为“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服务。
上海大学期刊社旗下的每一本刊物,都对接一到多个国家重点学科,既为学科发展提供支撑,也为汇聚优秀学者搭建平台。社里不仅注重以学习促业务,也鼓励以研究谋发展,着力提高编辑的创新研究能力。
在日常出版杂志的同时,各编辑部每年都有研究项目,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课题成果再指导应用到工作实践中。期刊社还依托学校的科研与教学资源,每年提供一定名额供年轻编辑去本校或外校攻读研究生或做访问学者,鼓励编辑参与相关学术研究。上海大学期刊社连续6年承办上海期刊论坛,与业界同仁共商期刊发展大计。
“办刊质量的提升、办刊制度的完善,是我们这几年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秦钠所说的“提升”和“完善”体现在管理上就是完全用数据说话。在她的电脑里,每一项数据都有对应的柱形图,这些逐年上升的数据代表着期刊品牌和刊社影响力的提升。
引入数字化
做好国际化
今年5月,在上海期刊第六届论坛上,上海大学期刊社的期刊融合实验室正式亮相。该实验室还获得了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基金资助。
“这几年数字版收益在上升,前景较为可观。”在秦钠看来,数字化、融合发展是不可逆的潮流,期刊社一定要置身其中抢抓机遇。在坚守传统期刊出版内容质量优势的同时,也要摆脱纸媒期刊单向传播这样一个短板,再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2014年,上海大学期刊社面向作者和读者推出了按需印刷、按需出版服务。2015年,在《社会》英文版网站上开辟了作者、编者、读者互动社区……
“我们要引入互联网思维,更多考虑作者和读者的需求,不仅生产内容,更要提供服务。”在秦钠看来,国际化不是要办更多的英文刊,而是要让名人名文通过刊物走出去,传播得更快更远。
如今,上海大学期刊社与国际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共同合作出版4本刊物。受众通过施普林格网站的相关链接可以直接访问该刊的电子版,所有文章被点击后获得的收益由双方共同分成。这种“订阅”模式为期刊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机遇。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大学期刊社还特别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我想通过《社会》、《社会》(英文版)、《社会学评论》(英文版)三刊打造社会学专业期刊亚洲轴,通过专业期刊平台,汇集国外优秀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通过交流对话,让中国经验、中国实践走出去,逐步构建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在秦钠看来,学术期刊只要把内容做好,就一定能够坚守。这种坚守不是死守,而是坚守+创新,融入到新的发展潮流中去。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5年爬坡式稳步上升,给了秦钠更多的勇气,她想去探索更多的集约化刊群建设途径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