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闻着香”也要“嚼得动”
2017年08月29日 16:17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章红雨 隋明照
“中国在海外的推广活动和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黎巴嫩人开始认识中国,但是大多数读者还只是对中国的经济方面有了解,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比较少。”来自黎巴嫩的青年出版家穆罕默德·哈提卜,是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青年成就奖的获得者,8月22日在与媒体交流时,他这样说道。
在这场讨论中,被翻译家、作家与出版人提到最多的观点是:要想讲好中国故事,故事本身要活色生香,讲故事的方式也要让目标受众易于接受,即既要“闻着香”也要“嚼得动”。
“在我的理解中,要想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理解中国故事是什么,而理解中国故事的前提,是要理解什么是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协会主席郭文斌,是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文字统筹,多年来一直身体力行地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他说,“中国”这两个字,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的概念,“中国”这两个字的核心在“中”字上,“中”代表着一种非对立的状态,寄托着中国人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朴素愿望,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思想,是很好的传播内容。
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外国翻译家、汉学家的付出,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红楼梦》保加利亚文译作者韩裴从少年时期开始就热爱中国文化,他说:“作为译者,我很幸运能生在当下这个时代,因为中国政府正向世界敞开她辉煌的文化宝库,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让我的祖国有机会接触到中国丰富的文化。”韩裴说,他计划将更多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介绍到保加利亚,并且编纂两本大部头的汉语-保加利亚语词典,用这种方式,让保加利亚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严匡正是新世界出版社的一名编辑,他所在的部门,专门负责编辑出版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英文书籍。今年,他负责编辑的一本书《不平凡的生活:环球人物档案》,第一次印刷的书全都卖光了,这多少让他有些吃惊:原来,朋友闲谈般讲故事的方式,能在外国读者中如此受欢迎。
《不平凡的生活:环球人物档案》基于《环球时报》(英文版)人物专栏的报道,选取了29个发生在中国的人物故事,记录了在北京的英国观鸟爱好者特里等平凡却又做出了不平凡事的人物故事,同时配有插图。
第一版卖光之后,出版社决定重新进行编辑和包装,再出一版。这一次,出版社总编辑张海鸥亲自把关,把原来的黑白版换成彩色的,书籍封面也大变样,换成了一只醒目的黑色眼睛。张海鸥说,国外读者和中国读者对于书籍的挑选和阅读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封面甚至是标题字体字号的细微差别,都会影响书籍的市场效果。“我们想要让目标读者愿意听我们讲述的中国故事,就得先摸清楚他们的阅读喜好。”张海鸥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