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作家站到舞台中央
2017年08月22日 14:17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范燕莹
山东文艺出版社近日在京举办“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出版发布会暨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出席发布会并致辞。评论家白烨、陈晓明、陈福民、孟繁华及作家李洱、魏微、乔叶等就“70后”一代作家的写作、“70后:如何通向经典化之路”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呈现整体创作风貌
“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日前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据该社社长李宁介绍,“大系”自2014年年初立项以来,已推出小说集20卷、诗集10卷、批评文集12卷,共42卷,较为全面地展示了“70后”作家的创作风貌与文学实绩。
与会嘉宾认为,该书系对于推动“70后”作家的研究,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繁荣、批评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吉狄马加建议将丛书做成一个开放性书系。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说:“这一书系已经有很好的基础,索性把它扩大,变成研究‘70后’作家必看图书,变成一个系统性工程。”
引发个体研究热情
著名批评家贺绍俊看重“70后”的概念,认为这种划分具有文学史的价值:其一,“70后”作家是当代文学写作的主力军。其二,“70后”作家是中国新都市文学的开拓者。基于以上两点,使得他们具有文学史意义上的整体特征。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认为,“70后”作家和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的作家相比,他们的转型更为深刻。在他看来,如果说,“50后”“60后”作家的写作,试图举千钧之力来和千年历史对话,“70后”这代作家则更侧重书写“我”的故事,独具特色。
与会嘉宾认为,加强“70后”作家个体的阐释和批评,是评论界的责任。为此,孟繁华呼吁批评界加强对每一个具体“70后”作家的研究和评价,希望将来能够在文学界引起对“70后”作家个体研究的热情和重视。
不少“70后”作家表示,相比于能否进入文学史,他们更看重的是,几十年后,自己的作品是否还有读者在读并喜欢,他们将此看作对于自身写作的最高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