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点亮市民心灵灯光的窗口
2017年08月11日 16:22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刘梦琦
访谈嘉宾
刘运峰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
王振良 《今晚报》副刊部主任、问津书院运作人(右)
16岁就来到天津的刘运峰说,他在天津待了38年,深深觉得天津是一座多元化的城市。而且他待的时间越长,越感觉天津很有底蕴,而且积淀很厚重。但是这些需要大家去总结、去提升。比如从买书的环境来讲,天津还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天津有很多旧书店、旧书摊,特别是古文化街附近。书摊品种很多,品位也很高。比如很多关于天津历史名人的书,蔡元培、李鸿章、李叔同……这些人跟天津都有很深的渊源,大家要从读书做起,先研究、后传承。
刘运峰获得过“全国书香之家”称号,个人藏书2000多册,他家中有专门的柜子装“津味”文化的图书。“问津文库”“天津记忆”系列,包括天津各大出版单位出版的关于本土历史人物的书,都在其收藏之列。
读书该是生活方式
对于宣传天津旧书摊的文化,王振良特别支持。他说:“我大概逛过20多年的旧书市场,曾有份天津市政协委员的提案里也提到过,就是在天津要保护传统文化,要多支持民间的旧书市场的发展。也希望我们所处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书香的氛围,老的书店、旧的书摊可能还承载着天津市民的阅读记忆,或者说是一种阅读的习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刘运峰格外关注读书育人。读书,自然是需要书店的文化氛围。刘运峰表示,每次到外地,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他不会去关注那些自然的景观,“因为我对自然景观有些麻木,更多的可能是看人文的景观,而且最乐意逛的是书店”。今年7月23日刘运峰去银川出差,当天已经很晚了,出租车又特别难叫,他决定走回酒店,于是就误打误撞走进一个小巷子,里面还亮着灯光,原来是一家书店。他觉得特别兴奋,那已经是晚上11点了,街上行人甚少,可书店老板还在坚守。那个店面积不大,但是书的品位很高,他们几个人干脆在里面看了几个小时,买了几本书,他感到特别知足。
刘运峰还给读者分享了一个买书的小故事。他说,去年在日本买了一套精装本《源氏物语》,10本,烫金的,才花了不到2000日元,什么概念呢,就是不到120元人民币。这真是感到不可思议。逛书店也是一种享受,可以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
他说:“我16岁就来天津,上夜校、上补习班,参加高考,直到进入大学读书。现在回想起来,之所以由一个学徒工能够到大学做一名教师,我觉得还是阅读改变了我。但是,阅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阅读让我们变得充实,变得沉静,变得有定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刘运峰呼吁,阅读应该成为大家生活里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阅读没有止境。一座城市中的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有书的香气,城市才是有魅力的城市,家庭才是和谐、温暖、充满正能量的家庭。
读懂天津留住乡愁
作为《今晚报》的高级编辑,王振良结识很多研究天津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每每在约稿之际,他总是真诚地邀请各位作家集结于问津书院,分享研究成果。
他说,从2014年8月第一本“问津文库”的出版,到现在3年时间内已经推出了57个品种,共60多册,把这些天津历史文化研究的成果,通过纸介质留存下来,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免费向市民赠阅。一是为了宣传天津,挖掘天津历史文化;二是让读者来阅读有关天津的文本,热爱家乡,热爱城市。
王振良认为,要想为广大读者普及天津历史文化,就要抓住天津历史高端的研究者,将他们的研究内容出版成书推荐给大家去看。如果专家的成果都在书斋里放着,也不利于城市文化的弘扬与普及。无论是讲座、论坛,还是出版物,都要服务最基层的老百姓,如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农民工子女等,吸引更多群众去了解“津味”文化。
王振良认为,阅读是点亮市民心灵灯光的窗口。阅读无法单纯地量化,但是它真的在净化人类心灵,对推动社会和谐作用非常大。他呼吁社会各界给予文化志愿者更多的关注。
(本版图片均由 王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