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历史 展望未来
2017年07月21日 16:56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回望时代发展足迹
□本报记者 李婧璇 实习生 吴天昊
每一个个体组成了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他们构成了时代、推动了时代,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人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有些人成为时代的记录者、书写者。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成就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时代。
“不走寻常路”的宁肯,首次尝试非虚构写作就触碰中关村这一现实题材,以纪实作品记录时代。
为了创作《中关村笔记》,在过去的两年里宁肯一周两三次往中关村跑,采访了很多院士,积累了100多个小时的采访录音。此外,还阅读《这里改变世界》《激荡三十年》等与中关村有关的书籍。
冯康和数学艺术、陈春先和中关村硅谷梦、王洪德和京海公司、柳传志和联想、王选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在《中关村笔记》中,宁肯写下19个段落、19篇手记。其间,一个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杰出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些先进人物群像,既反映了中关村的发展历史,也表现了中关村面向未来的蓬勃朝气和国家层面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力度与决心。
科学探索、创业创新是《中关村笔记》的两条主线,构成了全书的基本骨干。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冯康,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在书中分别成为这两条主线的代表,也贯穿全书始终。在宁肯看来,这两人代表了自己对中关村的看法,天然构成中关村的基石与厦宇,也成为中关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内核,是时间的宝藏。
时代既镌刻那些推动社会发展的大人物的足迹,也珍藏反映社会变迁的小人物的印迹。小说《我的1997》以内地、香港两地20年的岁月变迁为背景,围绕着主人公高建国的挫折、奋起、磨炼、成长,以及其爱情、家庭、事业和梦想,成功塑造了在大时代中饱受磨砺而又顽强奋进的普通人形象。全书以平民化视角,着眼特定时空和人群,巧妙地把香港回归前后20多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嵌入其中,让人有重返“历史现场”之感,再现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我的1997》可以说是一部“适逢其时”的作品。作者运用写实性手法,以小见大,回答了如何记录时代、记录历史这一时代命题。
分析解读未来走势
□本报记者 汤广花
美国小说家威廉·吉布森曾说:“未来早已到来,只是还未普及。”我们正处于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无论个人还是国家,谁能基于当下把握未来的趋势,谁就可以脱颖而出。榜单中的《马云:未来已来》和《破解中国经济十大难题》都对未来进行了研判。
未来5年到10年,阿里将完成全球电子商务网络建设;未来30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会让无数的梦想成真;未来,更多的中小企业可以在全球电子商务平台上从事贸易……在《马云:未来已来》一书中,阿里巴巴集团掌门人马云阐述了其对互联网、电子商务、全球贸易等领域的最新思考。
“他开阔的视野得益于行万里路,见聪明人,敏锐地收集各种信源,读者可以从他演讲的微言中品出不同的深意,他的商业逻辑和纵深布局。”《马云:未来已来》一书出版方红旗出版社总编辑徐澜介绍,继《马云内部讲话:相信明天》《马云和他的朋友们》之后,《马云:未来已来》是该社推出的又一力作,目前已形成“马云内部讲话”书系。
“经常被人问,为什么市场上有关马云的图书已有很多种,我们还是要做?”徐澜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马云本人也对《马云:未来已来》做了多次审阅与修改,纠正了许多以讹传讹、流传甚广的错误信息,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徐澜说,自2017年4月出版以来,该书销量已达12万册,目前正着手向韩国、日本等地输出图书版权。
如果说《马云:未来已来》是马云个人对未来的思考,那么《破解中国经济十大难题》则是对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解读。经济增速稳得住吗?吃饭大事怎样保障?房价还会涨吗?金融形势是否稳定?抗击雾霾如何取胜?……该书是对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书中首先介绍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的宏观调控方法论,即以中国经济实践为基础,制定宏观调控的合理区间和政策框架;继而分析了经济增速、农业产出、房产价格、金融风险、雾霾治理等10个领域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带领读者解读蕴含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经济突围之道。
“读懂、读透政府工作报告,是理解每一年政策框架的基础。在宏观调控创新的时代,怎样使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方法,跟得上时代,并且推陈出新?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破解中国经济十大难题》一书出版方人民出版社编审曹春说,该书对此做出了示范,全书深入浅出、层次分明,是一部将抽象的国家宏观政策进行具体化、大众化解读的作品。
以儿童视角看世界
□本报见习记者 郝天韵
站在儿童的角度来观察书写,用孩子的视角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用孩子们的想象力来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近期出版的一些原创童书的共同特色。
“为了以一个现代小女孩儿的视角来写花木兰,呈现出一个让现代孩子更能接受、喜爱的花木兰,作者秦文君采访了100位孩子,这些孩子的回答,让她的创作很受启发。”《我是花木兰》责任编辑柯超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说,有孩子对秦文君说:“花木兰的演技很高超,她从军12年都不被发现,很厉害!”就是受到孩子们的启发,才有了以现代小女孩的梦境为切入点、两条线索并进的方式创作而成的《我是花木兰》。
书中传递“花木兰”这个形象既古典又现代。“古代的花木兰到现代的花木兰,精神内核没有变,但独立自主、自强自尊的姿态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悄然地发生了变化。”柯超说。
“《我是花木兰》一书以女性的温情与细致,重新擦亮这个古老的故事,让今天的孩子们再次看到了从遥远的年代和苍茫的天地之间闪耀出来的人性光芒,感受到了一代远去的少女英雄以大地为床、天空为被,不畏苦难、报国出征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儿童文学作家、书评人徐鲁评价说。
《花儿与歌声》的创作灵感,则来自于那些黄河北岸的孩子。“中原一带有无数种野草和野花,有很多我们都叫不出来名字,它们也从来没有被作为主角写到书里。乡下的孩子和这些野草、野花非常像。”该书作者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会长孟宪明告诉记者,把这些富有象征意义却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野草作为小说的元素,主要因为它们顽强、生生不息的品格和那些生长在乡村的孩子鲜活的生命力非常相像。
翻开《花儿与歌声》,孟宪明将中原土地上特有的花草,以及中原人传唱千年的民间歌谣融入其中,构思精巧,清新细腻,用孩子般的清澈眼睛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亲切、温暖,吸引着大批的小读者。
小说里讲到有一种草,即使把它踩扁、踩烂,三天后仍会长出新的嫩苗。如果把它连根拔起,过一年再来看,又会有一棵新的草从地里拱出来。“这正是乡村孩子生机勃勃的象征。”在孟宪明看来,民间蕴藏着民族的历史,生长在中原大地上的花花草草,与传唱千年的民间歌谣,都是中原文化的遗产,不能被丢掉。“花草、歌谣、民俗、民间文化……它们在小说中得以升华,将给孩子们带来最有意义的文学启蒙。”孟宪明说。
一句话看点
《习近平讲故事》
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
《文明型国家》
探讨“文明型国家”的概念、特征、模式、制度和理念等主题。
《破解中国经济十大难题》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增速、房产价格、金融风险、蓝天保卫战……
《马云:未来已来》
全面阐释对电子商务、数据时代、未来技术以及社会变革的思考和畅想。
《中关村笔记》
展现每位先进人物怀抱理想、搏击奋斗的艰辛历程,展现大国崛起的精神。
《我的1997》
以文学形式再现香港回归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
70多年的师生情谊尽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之中。
《我是花木兰》
重新擦亮“花木兰”这个古老的故事。
《花儿与歌声》
以留守儿童为主题,描写了留守儿童与乡村教师之间的真挚情感和动人故事。
《我决定活得有趣》
表达生活艺术,传授人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