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中国万里行:文化古洲 书香牟平
2017年07月07日 14:19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郝天韵
6月28日,丰金书院内,学员们在朗诵《孝经》。
编者按 6月28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主办的“书香中国万里行·牟平站”暨第九届“养马岛读书节”正式启动。随后两天内,由《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10余家中央级主流媒体组成的书香中国万里行采访组,走进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委党校、检察院、社区、书院、校园,全面了解牟平区在推行全民阅读过程中的经验与成果。
姜学会家庭: 弘扬红色文化 矢志不渝
自1994年从烟台市牟平区党史委主任岗位上退休开始,在自己的家中读书、写作、画画,成为了姜学会20余年退休生活的常态。
书香中国万里行采访组来到姜学会家中看到,在这不到80平方米的房子里,家具简朴的案头、床边、书桌上,到处都是书、报、杂志……它们似有生命一般散发出股股浓郁的书香。“七十已过日不多,分分秒秒无蹉跎。春蚕到死丝方尽,终年不能白消磨。”这是姜学会70岁时写给自己的诗,老人也一直是这么做的——退休后的20余年来,姜学会累积搜集各类党史资料约40万字,发表党史文章约8万字,作党史报告150多场次……
多年来,姜学会笔耕不辍地致力于党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从专题片《光辉的历程》的策划、顾问,到电视连续剧《战雷神》、“杨子荣纪念馆”的素材提供,再到24万字《牟平文化通览》一书的文稿终审……无一不凝结着老人夜以继日的心血。对于一个年近80的老人来说,这样的工作量若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是不可能完成的。“英雄们的精神是我搜集当时资料的不竭动力。”姜学会告诉记者,做这些是他的义务,他要让英雄的精神源远流长。“你这是何必呢?”老伴常问他,姜学会总是笑着说:“人各有爱好,弘扬红色文化,是我矢志不渝的梦想。”
来到姜学会的书房,记者一行人都被满满两面墙的画作震撼到了。除了诗人、作家,原来姜学会还是一位画家。“1977年开始,我就用板画、铅笔淡彩和碳粉画的方法,先后画出了30多张画。”姜学会告诉记者,如今碳粉画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会的人很少,他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把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我要把阅读的习惯、碳粉画的技法、教给我的儿子、孙子,他们再教给他们的儿子、孙子……”当老人滔滔不绝地讲述时,满墙画作让小小的书房孕育出气壮山河的磅礴。
受到姜学会的感染,老伴、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等其他家庭成员也都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多年来,同姜学会一样,老伴也一直保持着清晨读书、上午看报的习惯;两个儿子家中都有独立的书屋、书柜,藏书均在500册以上;孙子在大连海事大学读大三,曾获辽宁省读书大会比赛第二名;孙女在牟平一中,是学校的演讲明星。“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幸福,家里人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读书。”姜学会的老伴微笑着告诉记者,读书使他们这一家人拥有着开明、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这一家子是很多家庭都要学习的榜样。”从姜学会的家中走出,新华网记者王志艳有感而发:“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已经退休,他们始终都在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从不放松,并且把这样的理念传递给儿子、孙子,整个家庭教育的方式都值得很多家庭去借鉴。”
牟平区委党校、检察院:构筑勤政廉明精神高地
6月28日上午,书香中国万里行采访组先后来到牟平区委党校与检察院。虽然天气炎热,但牟平区委党校和检察院内的书香漫溢、诗书成荫,给人带来一股幽幽清凉,沁人心脾。
站在牟平区委党校一楼大厅,记者看到了放置党的理论、牟平人文史籍等著作的读书角,以及内存3000本书的电子书浏览器。环顾四周,走廊中放置着写有名言警句的展板。“为了让每一个来到党校的人可以读到书,党校用心琢磨、设置,力求从多角度营造校园书香的氛围。”讲解员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为了方便来人闲时翻阅、下载阅读,那些带有名言警句的展板遍布在各层走廊,便是党校的“文化长廊”。
与区委党校同样散发着浓郁书香气息的“书香机关”,还有牟平区检察院。为广大干警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检察院曾购置中外系列“红书”500余套充实图书室。此外,为在全院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检察院的走廊间也挂置着检察文化名言警句300余条,形成了检查院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
党校与检察院的两条文化长廊,隔着一条沁水河遥相呼应,成为牟平区“书香机关”最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检察院来讲,牟平的“书香检察”文化早已根深蒂固。史料记载,牟平的大地上曾孕育出汉代“一钱太守”刘宠、明朝“外事公允,家贫如洗”的兵部尚书赵仁等众多志行修洁、清廉自守的清官,由此形成的廉政文化遗产,一代代地传承下来。“这几年来,我们将检察文化与牟平地域人文特色相结合,全面推进文化育检战略,构建以‘山海岛泉河’为载体的‘书香检察’文化,这为检察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牟平检察院政治处主任孔志伟向记者介绍,所谓的“山海岛泉河”,意思是在牟平,山元素引领的红色文化、海元素孕育的传统文化、岛元素传承的廉政文化、泉元素滋养的主体文化,以及和元素培育的民本文化,这些都是“书香机关”的文化根源。
自2011年全区启动“书香机关”建设活动以来,区委党校、牟平检察院就开始着手打造“书香机关”,营造开卷有益的阅读氛围。党校中,“让读书成为习惯”在师生间蔚然成风;检察院里,文明办案、理性司法的儒雅之风、书卷之气也正薪火相传。
如今,牟平区委党校已经实现“随处可读书、人人有书读”的书香建设目标。“为了给教师创造一个规范、专业的阅读和科研环境,区委党校建立了标准化的图书馆、资料室、电子阅览室,由专职教师管理,现有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科学等18类馆藏图书2.8万余册。”牟平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楠告诉记者,党校还将持续加大对图书、刊物的投入,每年订购期刊报纸达100余种,投资5000余元开通中国知网和龙源期刊电子图书库,为教师教研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信息服务支撑。
丰金书院:守望传统文化家园
50岁的徐锦华在2014年以前在烟台市从事化工行业的相关工作,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热爱,由于没有学习的条件,她的这份渴望更多地埋藏在心底。一次偶然的朋友间谈论,让她知道了牟平区的这家丰金书院,由此改变了她的人生。
“这里就像家一样!”如今的徐锦华,是一名丰金书院的学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学《诗经》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吟诵,那种‘唱’出来的感觉太好玩儿了,是平时读书时根本感受不到的乐趣!”徐锦华自豪地向记者列举自己学过的《诗经》中的诗歌,《关雎》《子衿》《蒹葭》《采薇》……
徐锦华所在的这家丰金书院,成立于2013年,是一所公益性国学培训机构。在这里,住宿、学习都是免费的,全国各地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都可以来此报名、参加培训。“4年来,丰金书院以‘格物明德 信实笃行 诚敬谦和 正己化人’为国学培训理念,宣传、普及中华传统美德,希望能够切实发挥出‘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的功能。”丰金书院校长张明军告诉记者,为达到教化社会大众的目的,书院多角度、多层次开展丰富的学习交流课程和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德音雅社班、读书会、周末读经班等活动,不仅让社会大众和书院义工提升了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还定期带领这些传统文化爱好者一起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生活和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张明军说。
书院针对中小学生、大学生、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年龄人群,分别开设了专题科班,全年龄段普及传统文化:中小学生冬夏令营、大学生冬夏令营、家风家道成人班、家风家道老年班……为孩子们进行孝亲尊师、知恩感恩、读书进取的扎根教育,为成年人树立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导向,为老人们开启轻松愉快的晚年生活,这就是丰金书院正在做的事。“经过培训后,学员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真的有了明显转变。”“古人的智慧真的能教会我们怎么做人。”徐锦华反复对记者说。
牟平第二实验小学:阅读滋养祖国未来
“在我们学校,定期组织孩子们开展的活动有图书欢乐换、图书漂流、图书跳蚤市场,还有读书沙龙、书店购书学校买单、阅读明星去采风、好书共享推荐、项目阅读大秀场……”当烟台市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姜曰美向书香中国万里行采访组介绍学校给孩子们创造的阅读环境时,在场的记者都羡慕不已,连连赞叹。
原来,这些都是该小学为了促使在校师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开展的常态化读书文化活动。此外,为最大限度拓宽学生视野,让丰富的书籍资源成为学生阅读的源头活水,学校还全天开放图书馆,实行“无门图书馆”制度,让好书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在教学楼大厅的两面墙壁建立起大型开放式的“诚信书吧”和“共享书吧”,孩子们无人监管,自由电子借阅;设立70个“走廊书吧”,在每个班级里都建立了班级流动图书架……“让丰厚的图书资源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让学生‘时时有书读,处处有书读’,是我们设置这一系列活动、制度的初衷。”姜曰美告诉记者,这些活动和制度的设立,不但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读书兴趣,而且让学生懂得诚实守信、合作分享,无形之中的人格教育也让孩子受益终生。
培养阅读兴趣,从开放图书馆开始,然而比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的方法。“这就要从有效的课堂开始。”姜曰美告诉记者,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简单机械地要求学生每天读多长时间书、读多少字数,而要从根源上培养学生的兴趣,从本质上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习惯。
那么,如何让阅读方法植根于学生的内心,真正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习惯,就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经姜曰美等校领导的讨论后,学校决定从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入手,推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变“起立问好”为“静心练字”、变“问题牵引”为“自由阅读”、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这些化复杂为简单的有效训练方式,我们欣喜地发现,在这种看似‘无形’的阅读学习中,学生的变化是‘有形’的。”姜曰美谈道,这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的自主识字、自主积累、自主思考等阅读能力逐步得到提高,这种变化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发自内心要主动改变的。
“山背山,山扛山,你背我扛摸到天;山推山,山追山,你追我赶到天边……”这首题写在第二实验小学校门口大石头上的诗歌《大山是怎样高起来的》,是第二实验小学的师生们行走在阅读路上的真实写照,孩子们在你追我赶的阅读氛围中涵养生命,在互相交流的思维碰撞中不断开拓创新,踏上阅读思考的这条智慧之路。
红色书香 更添风采
为广大干警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牟平检察院购置了中外系列“红书”500余套充实图书室;牟平区宁海中学与第二实验小学的图书馆里,英雄杨子荣的事迹在孩子们当中传阅着;在牟平区宁海街道师范路社区服务中心的阅览室中,两位居民正在拿着《林海雪原》进行交流……红色基因的传承、民族精神的信仰,也许正是牟平人们对读书热爱的主要根源所在。
但凡牟平人,几乎都去过杨子荣纪念馆。6月28日,记者也跟随书香中国万里行采访组一行,踏上了前往杨子荣纪念馆的行程。车子在路上疾驰,带着我们向红色历史走近,向一个杨子荣的传奇走近,向着林海雪原走近。
刚到牟平区时,采访几个地点下来,记者心存疑问:是什么让一位80岁的老人退休后20多年来扔笔耕不辍,倾其一生也要将英雄的精神以文字呈现?是什么让一个50岁的女人抛家舍业,只为在丰金书院那几排砖瓦房中学习国学经典?又是什么,让不满10岁的孩子们丢掉玩具,如此沉迷地热爱读书?就在杨子荣纪念馆里,记者找到了答案。
作为革命老区的牟平,被誉为“胶东的延安”,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教育常态化,是牟平区推进“书香牟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丰富的红色基因转化而成的新时期“生动教材”,不仅洗礼、升华着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党性,也在牟平区的老人、年轻人和孩子们中间广为流传。
牟平,是书香中国万里行全国第16站。英武犹在,浩气长存,红色书香让牟平更添风采。时代在变,英雄的力量却可以穿越时空,带领这里的人们翻开书本,领悟天地浩渺;拿起手中的纸笔,为牟平传奇书写新的篇章。
两天的采访下来,记者被牟平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书香气息所包围。书香机关是我们此次采访的第一站,从这里开始,区委党校大厅里的读书角、区检察院的文化长廊和红色文化展区、师范路社区图书阅览室中的免费“文化大餐”、龙湖领导力发展中心里随处可见的精美书吧、第二实验小学的走廊书吧和共享书吧、宁海中学诚信书吧和法制走廊……都使记者印象深刻。
在牟平的每一个细胞中,处处透着浓浓的书香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