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的一天: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
2017年06月15日 14:30 新华社
希望,在兴教中升腾
上下课的铃声、诵读声、欢笑打闹声……校长李荣献在这个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的乡村小学,整整待了27年。
这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板万梦想家小学。
当天上午,李荣献给一年级孩子们上的语文课是《咕咚》。他先用多媒体设备给孩子们放了一段动画片教学视频,片子里被“咕咚”声吓得到处跑的兔子、狐狸引发了孩子们的阵阵笑声……
2014年以后,学校实现了数字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班班通”,娃儿们在轻松欢笑中学习,老师们通过网络下载使用全国各地优质教学资源,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午饭时间到了,老师和学生们来到专用食堂,吃“三菜一汤”的营养午餐。
“去年县里拨款对学校进行了改扩建。以前孩子们中午只能蹲在操场边吃自带的黄豆拌饭;外地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晚上还得在教室里睡觉,现在每人有单独的宿舍;以前实验器材和课外书没地方放,现在有了专门的实验室和阅览室……”李荣献介绍。
最让他欣慰的是,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大力扶持,让许多家长意识到读书能改变家庭命运。板万梦想家小学2011届的23个毕业生今年有15个参加高考,“这是毕业人数最少的一届,却是参考人数最多的一届”。
5年来,板万村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在100%,5年前不到60%的学前教育入学率今年也达到了90%。
“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上高中、上大学,这是我当年来到这里教书时最大的梦想,现在觉得不难了。”李荣献说。
6月,毕业生离校的时间越来越近。云南昭通市职教园,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室里正认真听老师授课,高年级学生则在准备实习前的各种考试……
这是广东省第五扶贫工作组带给当地职教的变化。
2016年10月,广东省第五扶贫工作组来到昭通后,对全市贫困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了解到全市111.95万贫困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2.1%,贫困的代际传递十分明显。
“贫困的根本是教育搞不上去,要在教育上下功夫。”广东第五扶贫工作组组长、昭通市副市长邓浩全表示。
从今年起,一种“0+3”(3年均在广东学习)和“2.5+0.5”(在昭通当地学习两年半,在广东学习半年)的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在昭通推行。今年还计划安排2000余名本地初中毕业生去东莞接受职业教育,免除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费,并补助生活费。
崔万敏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初中毕业后选择到昭通市财校学习学前教育,这几天她都在忙着准备“六项技能考核”。
“我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今年8月,学校安排我去昆明的幼儿园实习1年。我对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她对记者说。
改变,胸怀“愚公”之志
“抬头一线天,岩壁似斧劈”——通往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腹地重庆市城口县北坡村之路,极为险峻。
14日大清早,庞启渊换上胶鞋,赶往北坡村。2015年8月,这位重庆市城口县县委办干部,被选派到北坡村担任“第一书记”。
记者跟着庞启渊在崎岖山路步行几个小时,到达北坡村。
贫困户简文贵向记者亮出了自制的笋竹烘干架。
简文贵患有尘肺病,无法从事重体力活。而今,他将2元一斤的鲜笋竹烘干后卖到30元一斤。
“这是庞书记出的点子。”简文贵很是感激。
随后,庞启渊又来到村民何立强家的花菇架察看。为帮助乡亲们就近获得产业收入,北坡村引进了花菇种植,由乡政府、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协作,花菇菌袋购买享受贴息贷款,每建一个花菇棚补助贫困户1500元。
“庞书记讲明白了政策,我们有钱赚,今年我还要再种4棚。”何立强对记者说。
记者和庞启渊又来到深度贫困户集中搬迁点。点上已建成的13套新房正在进行最后的内部装修,再有一个月就可以入住。
“我们想将移民点打造成一个森林人家,要让贫困户断穷根、鼓腰包。”庞启渊说。
这是庞启渊这位“胶鞋书记”的寻常一天。他表示,村里脱贫攻坚任务很艰巨,但是看到村民生活天天向好,再累也甘心。
“断穷根、鼓腰包”——老支书魏登殿为此奔波了40多年。
他是湖北十堰郧西县坎子山村村支书。当地海拔1700多米,九分石头一分土,400多户居民零星散落在各个山间。
经过近40年努力,魏登殿率领大伙儿在绝壁上凿出35公里出山路,被百姓称作活“愚公”。为了让村民钱包鼓起来,这几年,老支书又干了漂亮的一票:在村里建起了玉米加工厂。
临近中午,记者来到了加工厂。
坎子山村生态环境好,种出来的土豆、玉米品质高,产出的马头羊、高山蔬菜在鄂西北很有名。建成玉米加工厂后,原本市场价每斤0.8元的玉米,做成玉米糁可卖到4元一斤。
“不仅提升了附加值,还能解决村里一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魏登殿说。
谈到坎子山村的未来,他计划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产业和深加工,做大做强“坎子山牌”农产品。还想利用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坎子山村风景独特,这些年,每逢周末节假日,进村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
“全村85户贫困户脱贫不成问题。”魏登殿信心满满。
温暖,灯火照亮山村
下午6点30分,夜幕降临。
52岁的陈星宇骑着电动车,穿过江西省于都县罗坳镇大桥古嶂新村的水泥路,下班回家。
陈星宇走进家门,妻子和女儿正在厨房里忙碌着。
“今天吃什么啊?”
“有荤有素,四菜一汤。”
这种城里“上班族”般的生活,两年前的陈星宇无法想象。
陈星宇出生在于都县罗坳镇大桥村深山里,祖祖辈辈都没搬离过土坯房。2015年2月,享受深山移民搬迁政策,陈星宇一家住进了于都县上欧工业园移民安置小区三房两厅的精装房里,有电有水有网。
搬迁后,在政府帮助下,妻子在工业园区找到了工作,上个月她领了3100多元,没有了生活压力。
“现在小区环境这么好,我每天早晚都在小区里散散步,锻炼身体。”陈星宇很是怡然。
此刻,西南大凉山深处,星光点点,静谧安宁。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汶水镇铜厂沟村,村民苏取强家。
晚饭后,3个孩子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妻子吉拿尔子在为孩子们准备第二天的早饭,她把电饭煲擦洗干净,淘好大米,按下预约定时键;然后,找出一件件脏衣服,放进洗衣机里……
他们告诉记者,这样的夜晚,像做梦一样。
去年这个时候,他们一家人还住在高山上的土坯房里,屋子中间架一口锅做饭,一生火满屋子都是呛人的烟。一到夜晚,寂无人声。
苏取强是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易地扶贫搬迁受惠贫困户之一。贫困户户均自筹不超过1万元,就能搬进新家园。苏取强的新家有120多平方米,两层小楼,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
第一次看上电视,第一次用上洗衣机,第一次学会用电饭煲做饭……搬进新家4个多月,苏取强一家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
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村干部带领大家广种核桃、芭蕉芋,规划发展养殖产业,村民增收渠道明显增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搬迁前的23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4500元。
“以前住在高山上,娃娃们下山上学要走10多公里,一来一回要4个多小时,现在学校离新家近,走过去10多分钟就到了。”吉拿尔子很是开心。
夜色更浓。新村灯火通明,辉映星光。
这灯火,很亮很亮,很暖很暖。
(执笔记者:廖翊;参与采写记者:王建、范世辉、宋晓东、张亮、孙少雄、何伟、潘德鑫、杨静、赵小帅、李伟、潘晓菁、董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