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靠品质和思想内涵赢得观众
2017年05月26日 14:29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杨骁
央视大型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第一季虽已收官,但节目的影响和热度还在延续,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朗读者》究竟有多火:截至5月22日,相关视频全网播放9.7亿次、喜马拉雅客户端的收听量4.25亿次……《朗读者》是怎样成为现象级节目的?5月23日下午,《朗读者》研讨会在京举行,20多位嘉宾热烈讨论了4个小时,深入剖析节目取得成功的原因。
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
对于《朗读者》的持续火爆,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魏地春认为,电视节目要坚持内容为王,节目赢得观众靠的是品质和思想内涵,好的文化节目要给人以精神上的滋养,做节目要有文化担当。他说,《朗读者》是一种回归,回归到责任的本来定位,中央电视台应当以高度文化自觉引领节目创新。
“《朗读者》的核心和生命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平台、机会,满足观众内心情感被唤醒的需要。”在中宣部文艺局影视处处长马佳看来,“这种唤醒是对尘封在每个人内心的精神诉求、情怀表达的唤醒。给他们诉求的表达空间,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小到每个个人,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内涵。”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表示,好的电视节目不是让观众成为看客、把时间耗费,而是要触动心灵,让观众投入其中。他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举例,为什么中国电影没有这么拍?并不是中国的作家或者编剧没有能力,而是总会想观众有耐心面对这么微妙、复杂的问题吗?“想到这样的问题就已经不自信了,这真是个问题。”
董卿作为《朗读者》的制作人,她认为节目能够取得成功,首先是时机成熟,当大屏、小屏被各种综艺节目充斥的时候,《朗读者》以文化节目出现,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清新的感觉。其次是创新的决心,要把原创的文化节目做成功的决心,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是节目的灵魂。节目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谁来读、读什么。董卿表示,制作团队最初也曾考虑过全明星阵容,但发现这是一个误区,“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一定是情怀。”后来,这也成为《朗读者》选嘉宾的标准。而在“读什么”这一问题上,节目组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要和嘉宾相符合,又要被大众所理解。文字的精神力量,彰显的善良、勇敢等优秀的品质,会穿越时空击中观众的内心。
融合带来受众回归
数据显示,在喜马拉雅客户端,《朗读者》的收听受众中,“80后”和“90后”占了一半以上。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媒体新闻部主任杨继红给出的“央视新闻”微博、微信配合发稿情况显示:微博发稿45条,累计阅读量2亿次;微信发稿14条,平均阅读量30万+。
杨继红认为,《朗读者》的传播结果说明,融合思维可以引导新媒体的流量回流到电视层面。电视应该回归当年的识别感,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让观众转变成用户。另外,她也建议《朗读者》放大节目文本价值、提升节目的文献价值,使节目在新媒体端、手机端持续发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淞说,《朗读者》重塑了电视创作人的信心,理清了电视、广播和手机三者的关系。《朗读者》所有的小段落都可以拆解为短视频传播,这也是一个短视频组合的节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将《朗读者》比作“别人家的孩子”,是优秀的代名词,树立了标杆。他认为,《朗读者》取得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主持人的内功、新媒体的传送,还有节目质量等因素的推动。在他看来,广电媒体只做出好节目还不够,还要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做好推广。他认为,一个节目要想保持优秀,需要坚守。《朗读者》第二季能不能继续转型升级、提升质量,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