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银海家庭:在书中邂逅 美丽风景
2017年04月07日 12:08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黄琳
熊银海在余姚市蓝天学校作国学与阅读的讲座。熊银海/供图
在“80后”熊银海的家中,到处可见各种书籍,客厅的壁橱、卧室的两个大立柜全被塞得满满当当。“书太多了,都放不下了。本来每层放一排,拿取方便,现在没办法,只得放了两排,但还是放不下。”熊银海说。现在他家已拥有藏书超过一万册。
“读书就像女孩戴的首饰一样,用一根线把一颗一颗的珍珠串成项链,是有系统的。”
2004年,熊银海从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进入马渚镇初级中学教书,7年后调至镇成人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的知识框架更多得益于大学中文系的教养。“中文系就是给你开一张书单”,从古典、近现代到当代,从中国到外国,读书的时候心里有个谱。不管多忙,熊银海每天坚持看书6小时以上,白天工作之余看,晚上的大块时间就全用来读书。“人生短暂,即便我坚持每天阅读6小时以上,能看的书也是有限的,所以只能多看一些经典和一流作家的作品。”
熊银海笑称自己“读书很杂”,但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哲学,尤其是先秦诸子百家是他的最爱。“先秦的作品有个性”,儒、道、法、墨、阴阳家,熊银海几乎通读了先秦典籍,包括晦涩难懂的《尚书》和《周易》。他喜欢边看书边做笔记,不认识的字就查《中华古汉语大辞典》等工具书,读得多了,也就不觉得艰涩。聊起读书,熊银海侃侃而谈,尤其是工作后买第一套书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第一年我每月工资1300元,当时看到《中国历代美学文库》这套书喜欢得不得了,但一看价格要1700多元!我记得书店当时只进了两套,因为这种美学、哲学类的书不好卖,但我花了血本买下了。”至今他仍然珍视这套书。
对于大部头的古籍,熊银海看得很仔细,1000页的《史记》看了大半年,1812页的《王阳明》(文言文)看了3个半月。熊银海还喜欢多本书一起读,互相调剂、互为补充。“读书就像女孩戴的首饰一样,用一根线把一颗一颗的珍珠串成项链,是有系统的。”熊银海说。
“读书无关年龄,只要有坚持阅读的习惯,任何时候都可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工作之余,熊银海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了读书之中,看到至情至理之处,会不禁写一些读书心得。在他的影响下,爱人刘春香也爱上了读书。因为爱看书,所以熊银海也常常为身边的朋友推荐图书,“我一般会了解对方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再把这类书中的经典著作推荐给他们。有时候也会告诉对方自己当下看的书。”熊银海说,“读书无关年龄,只要有坚持阅读的习惯,任何时候都可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近年来,熊银海积极投入到阅读推广活动中,针对不同的阅读群体开展讲座。如在余姚名人馆、余姚图书馆、余姚电台、余姚市社科联以及宁波图书馆等处作公益性学术讲座,所讲议题包括“我的藏书和读书”“越剧表演艺术家——徐天红”“诗经的艺术特色”等,讲座的内容涉及艺术戏曲、明清历史、文化文学多方面。“培养未成年人的读书兴趣尤为关键。”2月22日,熊银海作为余姚市民间阅读组织“读书吧”的读书顾问,将国学带进中小学生课堂。“我们联合余姚当地的公益组织,把阅读方法、国学等讲座推到全市的中小学校。针对外来务工学校、山区学校,除了送国学,我们还会送音乐、美术、安全教育等讲座。”熊银海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