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书房》:小岗村里建起了“书天堂”
——“农家书屋第一书”诞生记
2017年03月27日 15:12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刘蓓蓓
“蒋集中学校长袁野说:‘凤阳的小岗村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页,蒋集书屋如同小岗村。小岗村解决农民吃饱饭问题,蒋集书屋解决农民读书难的问题。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
“金兴安一直记得,2005年10月28日,作家书屋开馆那天,乡亲们成群结队地来到书屋,他们用粗糙的双手捧起书本。金兴安说:‘他们那渴望知识的眼神深深打动了我。’”
这两段文字来自于《国家书房》一书,这是第一本以报告文学形式反映农家书屋典型的图书。
该书由安徽教育出版社近期出版,书中讲述了全国闻名的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蒋集镇农家书屋和它的创办人、作家金兴安的故事。它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第一本”,它还是一部记录作家如何办书屋、由作家来写作家的报告文学。
献礼书屋工程10周年
“策划这本书缘起于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一个重要批示。”该书责任编辑杨多文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金兴安是一位社会养大的孤儿作家,2004年他捐出了自己全部的藏书及稿费,在缺书少文化的家乡蒋集镇建起了作家书屋。2007年在全国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过程中,这座书屋被首批纳入安徽省农家书屋工程。十几年来,一批农家学子从作家书屋走进了高校,许多农民学到了发家致富的本领,蒋集镇农家(作家)书屋成了当地一座移不走的知识银行和最美的“天堂”。
2014年1月24日,刘延东在金兴安的一封来信上作出重要批示,赞誉金兴安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他把感恩乡亲办书屋的路一直走下去,用知识和文化带领乡亲走向小康和富裕。
一时间,各家媒体纷纷报道金兴安和他创办的作家书屋的感人事迹。金兴安退休前是安徽出版集团编审,安徽出版集团总编辑田海明和副总编辑韩进提出策划一本图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反映先进典型,讴歌政府惠民政策,集聚正能量。这一策划提出后,也得到了安徽省委宣传部的支持。
为了向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启动10周年献礼,安徽教育社开始了紧锣密鼓的选题安排。
蒋集学子有了“最美天堂”
要将这本书打造成纪实文字精品之作,作者至关重要。杨多文到北京拜访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时,他推荐了一位作家——李朝全。李朝全是中国作协理论处处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他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梦想照亮生活——盲人穆孟杰和他的特教学校》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当杨多文把选题意向和李朝全沟通后,李朝全欣然应允。在他看来,作家本是写书的人,作家办起书屋,奉献社会,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翻阅了大量关于金兴安和他创办的作家书屋的材料后,李朝全开始了他长达一年多的采访之路。
从2014年11月至2016年3月,李朝全先后近10次专程前往安徽,在合肥、滁州、定远、蒋集等地奔走,采访了百余人。“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漫长的、马拉松式的采访过程,也是一次接受灵魂洗礼的精神跋涉。”采访完成后,李朝全如此感慨。
他在《国家书房》后记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作家书屋创建10余年来,先后接待读者十几万人次。许多农民学到了发家致富的本领,众多农家子弟从这个书屋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陆续考上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拉美文学大爆炸的代表性作家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而在蒋集这座偏远乡镇的莘莘学子眼中,作家书屋就是最美天堂。”
将建设经验复制到全国
2016年10月,李朝全将这本书的第三稿交给安徽教育社。在2017年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安徽教育社专门为这本书举行了新书发布会。之后,便引起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和多位评论家的关注。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认为,李朝全在《国家书房》叙事结构的设计上匠心独运。开篇3万字,不大提及主人公,而是集中描述偏远乡村一个农家书屋产生的“天堂”效应,给无数农家带来非同寻常的影响,使读者对这座神奇的精神家园留下难忘印象,继而对书屋的创办人产生浓厚兴趣,之后才开始对金兴安其人的一切娓娓道来。最后部分,又对全国各地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进行了鸟瞰式的书写,升华了主题。这种谋篇布局的方式,是智慧的,抓牢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安徽省作协主席许辉将这本书读了至少四遍,他说:“每读一遍,都会为书中人物感动,每读一遍,也都会引发我对全民阅读活动的进一步思考。在全民阅读的时代大背景下,这样的故事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恩图报、回馈乡里,不仅仅是朴素的耕读传家、个人奋斗,更是中华民族延续一种全社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迫切任务。”
对于作者李朝全来说,他对农家书屋也从一开始的不了解,到现在高度认可它所发挥的作用。“建设农家书屋,推动全民阅读,是有效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永远是进行时,全民阅读永远在路上。待到13亿中国人的精神文明素质、道德文化水平都得到极大提高,待到我们国家不仅仅是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包含了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全都得到有效提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待到那一天,我们一定不要忘了农家书屋这些中国乡村的最美‘天堂’!不要忘了那些为了书屋工程建设付出心血和汗水的人们!”
“我希望这本书不仅是记述感人的故事,而且能够将作家书屋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全国各地,让所有农家书屋都发挥出作用。”杨多文如此期待这本书出版可能带来的更深一层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