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关注公共文化服务 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2017年03月09日 11:22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赵新乐 整理
让群众有文化自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这对于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许多贫困山区缺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和层次不高,不能做到文化自信。呼吁政府要加大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尼玛泽仁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
目前,各级文化投入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文化活动也主要由公共文化机构承担。各级财政对文化投入不足,不仅投入总量小、人均事业费低,而且文化事业费占比也低。而社会力量对文化的投入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鼓励和引导,政府投入不足,一方面制约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社会力量资助文化建设的信心。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还要改变投入方式,以国家艺术基金为平台,为非营利性文化组织、公共文化机构和企业牵线搭桥,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的专家评审和绩效评价提高社会力量直接参与文化项目的积极性,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副主委、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郭晋云
兼顾公平与效率
推动城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和文化产业兴旺,有益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着重强调公共文化的保障监管,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公共财政投入模式;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新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表彰奖励等,使各类社会资本和生产要素向公共文化领域流动;通过行政评价、行政责任、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形式,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率、方便率、满意率等为内容,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和监督。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王书平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针对一些地区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国家有针对性地实施文化扶贫、扶智政策,并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对本地人才培养不足、民众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为此建议,建立一个由中央到地方再到乡村层层辐射的文化扶贫机制。地方各级政府建立本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除输送本地人才去文化发达地区进修学习外,落后地区也可以定向提出帮扶内容要求,文化发达地区按照要求选派人员到落后地区进行辅导;各地免费为本地偏远乡村中小学生开办艺术培训活动,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等,逐渐培育本地人才和演出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刘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