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2017年02月16日 11:23 新华社 李贞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在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给乡亲们拜年
多年如一日,最牵挂是困难群众
在1200余字的2017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10次提“人民”、5次提“群众”,用了187个字的段落来谈“脱贫”。他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部分群众在就业、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不断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掷地有声的话语,令人民心中暖意融融。
而把目光聚焦在习近平的每次考察调研行程上,更是不难发现,亲自走访困难群众家庭是总书记的“必选项”。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已经到过全国28个省(区、市)的30多个贫困村镇进行调研,无论是祖国边陲还是革命老区,习近平一次次表达着对困难群众发自内心的关切。2014年在内蒙古调研时,习近平在村民家中真诚地说:“过这个春节,确实能看的人也不多,但是总想找一些有代表性的看一看。”他说的“代表性”,正是那些困难群众家庭。
面对困难群众,习近平从来谦和可亲。2016年,他在江西调研时来到了贫困户张成德家,察看了厨房、卧室,也看了羊圈、娃娃鱼池、水冲厕所。当时,张成德的老伴拉着总书记的手激动地说:“感谢您来看我们,您可是国家的当家人啊。”而总书记接过话茬说:“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帮你们跑事的。”
在走访中发现了有待改善的细节问题,习近平也会亲自提出解决方案。今年在河北张家口调研时,总书记就亲自给当地农家院的规划支起了招。他就自己所见,直言不讳地指出,“我觉得院落还是显得乱了一点”。并提出建议,认为房子的生活区、生产区、养殖区要合理布局,改厕问题也要科学设计,还要尊重民意。
习近平爱与困难群众“话家常”,说的都是最朴实的大白话,也都是最真切的大实话。他讲村中的党支部要起到带头作用时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他讲基层的扶贫工作时说,“决心有,目标有,措施有,关键在落实”。句句实在、接地气。
每次看望过困难群众后,习近平也会对扶贫工作提出更高的标准、更具体的要求。在甘肃,习近平说,“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在陕西,习近平说,“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在江西,习近平说,“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习近平曾说,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正是有了这样的决心,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喜欢接触青年,寄语扣好人生的扣子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说。除了困难群众,习近平也特别爱走到青年学子中去。2013年,习近平考察过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2014年,考察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澳门大学等;2016年,考察中国科技大学。在校园里,总书记是一位和蔼的长辈,是青年朋友们的“知心人”。
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习近平观看了北大师生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青春诗会。习近平与年轻的学生们一同站在洒满阳光的草坪上,始终笑意盈盈,与同学们相互交谈、一起鼓掌。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感慨道:“在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校园里一路走来,触景生情,颇多感慨。我感到,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他讲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谆谆教诲,情真意切。
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习近平在专门为贵州省小学语文老师设置培训计划的“国培计划”课堂观摩授课。当来自遵义的老师刘轶问:“总书记,我叫您‘习大大’可以吗?” 习近平风趣地回答,“Yes”,这让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课堂生动有趣,总书记还与大家亲切地合影留念,最后陪同人员不得不催促总书记走访下一站。在习近平离开北师大时,总书记的亲民让参与欢送的同学印象深刻,“握手不是做个样子,是一个个挨着握的,他的手好软。”
谈教育、谈创新、谈理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格外关爱,寄托的是对中华民族未来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