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漫如何定义“我的名字”
2016年12月19日 19:00 光明日报 聂伟
近期,日本动画《你的名字》风靡亚洲。在中国内地,该片成为首部单日票房破亿元的2D动画电影,“你的……”也成为“网红句型”。值得深思的是,当中国观众热烈拥抱迪士尼《疯狂动物城》、日本动画《你的名字》等“临门贵客”时,国产动画却常常处于“主随客便”的尴尬中。偶有《大鱼海棠》那样的市场提振之作,却在“讲故事”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中国动漫还需要做好哪些功课,才能准确寻找并定义“我的名字”?
中国动画电影定义“我的名字”,首先要从讲好中国故事开始。目前,围绕“中国故事”的讨论大多聚焦于文化主题和剧情设置,容易忽视承载故事的技术平台建设。事实上,中国动漫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对支撑性创作技术的反思运用。国产动漫在技术借鉴的过程中,应当自觉介入文化人类学意义的审视维度,通过“加插件”“打补丁”等方式,逐步实现技术手段的本土化创新,而非单纯程序搬运、角色建模、毛发制作的特效“翻砂工”。
当前,面对全球动漫集体转向二次元文化的风潮,中国动漫积极谋求“站起来”并走出去,横亘在面前的恰恰是美、日、韩“三重门”。沿着这“三重门”依次走过来,就是中国动漫行业学习现代动漫故事创意和先进产业理念,进而参与全球动漫市场竞争的过程。国产动漫的技术进阶,正处于从“外生型”“混合型”向“内源型”过渡的关键节点。推进特效创新之“术”与电影创意之“道”的“并机联网”,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国产动漫谋求内涵提升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