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走出去这篇大文章
——访第68届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代表团负责人
2016年11月07日 16:01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洪玉华
第68届法兰克福书展日前结束,我国72家单位携千余种图书参展,既展示出版水平,又寻商机、拓市场,收获颇丰。记者采访担任代表团团长的党建读物出版社负责人,谈收获、说感想。
问:作为本次代表团团长,你认为中国展团在本次展会上的表现如何?
答:可以用3个词来概括。一是万紫千红。72家单位的1121种、1804册出版物参展,装帧设计异彩纷呈,很多书本身就是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二是精益求精。各单位精挑细选,参展图书多能代表本社水平、体现本社特色,得到业内和受众的广泛好评。三是精准发力。各单位着眼于促进版权交易,对中国图书的国际化表达进行了积极探索,使之更加适销对路,促进了版权输出。
问:你如何看待我国主题图书的参展?这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参展的中国主题图书,既有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古籍出版物,又有世界各国学术名著的翻译出版物,还有反映当今中国大变革、大发展、大进步情况的精品出版物,有效阐释了中国理念、宣传了中国道路、讲述了中国故事、发出了中国声音。我们认为,这种集中展示,一方面加深了世界各国对百花争艳、繁荣发展的中国出版事业的了解,有利于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出版界的合作;另一方面可以让世界各国近距离观察和感知底蕴深厚、魅力独特的中华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充分展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问:参展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答:一是紧张高效。整个参展过程,从前期准备、行前动员到正式参展、最终撤展,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其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关司局和环球新闻出版发展有限公司及各出版社等相关人员精心准备、全力以赴,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他们的工作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二是工匠精神。谈判、签约,展示、推广,交流、沟通,布展、撤展,都严谨细致、认真周到,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努力追求一种卓越完美的创造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体现出一种很强的专业化水准。
问:本次书展对于出版业发展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答:冷静深思,我们初步认为出版界应密切关注这样几大信号:一是聚焦时代主题。出版必须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反映时代进步和发展的热点和主题。唯其如此,才能吸引人的眼球、打动人的心灵,进而经过时间和读者的检验而传播开来、流传下去,这也是决定图书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二是聚力品质生活。文化艺术类图书、童书等因其直观生动、贴近生活而更“接地气”、更受青睐。各类图书只有走进生活,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提升人,才能更加走近读者。三是突出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不能让传统文化待字闺中,必须走出去,出版界应该勇敢承担起这个使命,切实做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篇大文章,向世界彰显我们的文化魅力。
问:你认为未来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取长补短?
答:中国的出版事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出版大国相比,也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比如,加强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的融合,仍需要进一步下大功夫。这次展会上的一大亮点,就是被称为“艺术+”的“展中展”,很多出版集团展示并探索了艺术的数字化;承载和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其他图书、媒介也受到广泛欢迎。再比如,立足实际,在发掘本国本地优势上下功夫。走特色路、打民族牌,扬长避短,越是民族的才能更是世界的,等等。
问:请介绍下在此次书展中党建读物出版社有怎样的收获?是否达成预期?
答:参加这次活动,可以说是乘兴而去、满载而归。一是推动了版权贸易。土耳其Canut Yayinevi公司明确表示,希望引进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领航中国》《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书的土耳其语、法语版权。二是展示了图书形象。我社新近出版的《全面从严治党》和《官箴》《循吏》等史鉴系列图书,受到较多关注。我们出版的英文书“CHINA AND THE CPC”“THE GOOD FIGHT”,更是广受读者欢迎,展会最后一天被出版经理人Cem kizilcec先生索取研读。三是促进了出版交流。展会提供了大规模的对话、交流空间,通过与同行的交流研讨,我们分享了出版经验,开阔眼界,收获友谊。当然,也看到了差距,感到了竞争的激烈,明确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