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征程照汗青
长征题材图书出版的历史与现状
2016年09月28日 17:19 解放军报 董保存
最近,一批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图书陆续在各大书店上架,登上了图书销售网站的排行榜。仅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长征绘本丛书》《你了解红军长征吗?》《我的长征亲历记》《细节长征丛书》就有几十种之多。这些图书从新的角度和高度生动再现和解读长征这一人类的史诗,对于在改革强军的路上弘扬长征精神必将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几十年来,出版界在重温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上进行过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在我看来,长征题材的出版大致形成过三次高潮。
第一次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毛泽东、杨尚昆等向所有参加了长征的将士发起征文活动,号召大家用手中的笔记述艰苦卓绝的长征。军委还向各部队拍发电报:“望各首长并动员与组织师团干部,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轶事,写成许多片断,于9月5日以前汇交总政治部。事关重要。切勿忽视。”从而出现了第一批长征的纪实性文学作品。红军总政治部成立了编辑委员会,由丁玲、成仿吾、徐梦秋等人负责编辑加工,选定110篇,30多万字,于1937年2月编成了《二万五千里》,装订成上下两册。1942年,八路军总政治部正式印行了《红军长征记》一书。应该说,这次出版活动的选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为了向国际上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而精心策划的一次写作活动。
在此期间,以埃德加·斯诺为代表的一些西方作家、记者到达陕北根据地,先后写出一些客观反映红军的通讯报道,发表在英美报刊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1937年10月,斯诺将他写的报道汇编成《红星照耀中国》,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轰动的影响,一个月内在英国就发行了五版,后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售,成为当年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正是该书将红军长征的事迹推向了全世界。
在此前后,以范长江等为代表的中国记者、作家也用充满激情的笔触记述、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他们的作品与亲历了长征的红军官兵的回忆性文字构成了长征题材纪实性作品的第一次浪潮。由于是战争环境下的出版活动,作品有当时的局限,但这些作品今天看来,仍以质朴生动的文字感染着读者。
长征题材图书的第二个高潮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前后。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总政治部向全国全军征文成书的《星火燎原》中有很大的篇幅是记述长征的。我们熟知的“老山界”“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都出自其中。这次征文活动是军队的政治机关发起的,产生了重大的政治效益,发行量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天文数字。
人民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出版单位也相继组织了一批反映长征的回忆录和纪实性作品。《红旗飘飘》《回顾长征》等图书比较系统、全面地记述了史无前例的长征。
在这段时间里,以王愿坚为代表的一些作家开始用小说的形式书写长征。他的作品《七根火柴》《三人行》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次高潮以萧华将军《长征组歌》的出版画上了一个句号。
长征胜利50周年时,共和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长征题材的图书出版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次高潮。这时,一大批亲历过长征,在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的老同志相继退居二线,他们有时间和精力来写长征回忆录。杨成武的《忆长征》等一大批回忆录随之出版。黄镇的《长征画集》、肖锋等人的长征日记相继出版。还健在的老红军也运用口述历史的形式,回顾长征中的独特经历,展示长征对人的命运所产生的不可逆转影响。《谁最早口述了长征》《我的长征——寻访健在的红军》等都是在这时出版的,成为人们研究、认识长征的重要依据,也丰富了共和国的出版画廊。这里需要提及的是,长征胜利40周年前后,经历长征的人大多数还健在,本应该是出作品、出大作品的年代,却因当时的政治气氛而没有出现。
这一时期,一批反映长征研究新成果、新发现的图书出版量数以百计。石仲泉的《长征行》,曲爱国的《长征记》,以及《中国红军长征记》《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红军英雄传》《解谜李德与长征》《三十七孔窑洞与红色中国》《红色远征》等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这一次高潮又有一个美国人加入——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前《纽约时报》副总编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他长达30万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被认为是“运用叙述个人轶事和见闻的写作形式,对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将领作了别开生面的描绘与评述,生动而详尽地再现了史诗般的长征历程”。作者认为,在20世纪,没有“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长征作为“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奇迹”“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敢和力量的伟大史诗”。这些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讴歌了伟大长征精神。
“堪称是最早向世界客观报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外国人”鲁道夫·爱尔弗雷德·勃沙特(中文名薄复礼)的《神灵之手》被译成《一个被扣留的传教士的自述》在昆仑出版社出版。
在此期间,不少作家开始以长征为题材创作虚构类的作品,《地球的红飘带》《湘江之战》等成为长篇小说创作的标志。一批中青年作家也开始重新认识长征。乔良的《灵旗》,江奇涛的《马蹄声碎》等等陆续问世。
这一浪潮持续时间比较长,后来王树增的纪实文学作品《长征》同样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当我们为长征题材纪实性作品的繁荣感到欣喜的时候,却时时感到一种遗憾:和纪实性作品相比,虚构类的作品却寥若晨星。到了新时期文学的所谓“黄金时期”,长征题材的小说依然少见,全景式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似也应归入“纪实小说”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出版界引起足够的重视。长征有着永远的魅力,长征是巨大的出版资源,以长征为书写主体的虚构文学大作也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