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的现代品格暨《政治哲学研究丛书》出版研讨会
2016年08月08日 11:02 新浪读书 yujia
7月28日,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和商务印书馆共同主办的“政治哲学的现代品格暨《政治哲学研究丛书》出版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商务印书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出版界人士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近些年来,政治哲学的学术热度在汉语学术界持续升温,但真正的具备“现代品格”的政治哲学研究被淹没在政治诗学和政治神学的狂潮中。在一定意义上,政治诗学和政治神学扩展了人们思考政治生活的方式,但汉化的政治诗学和政治神学普遍强调回归传统、拒斥现代,这种进路诱使人们远离现代政治生活,政治哲学的研究不再直面其现代命运,也就很难对现代生活做出理性和客观的探索,更不利于人们理解中国的现代政治转型。政治哲学的现代品格急需澄清,而现代政治哲学的问题意识、意义结构、话语范畴与研究进路等内在规定性,以及政治哲学与政治诗学、政治神学的外在边界,是政治学人开展政治哲学研究首先要处理的基本问题。
有鉴于此,商务印书馆推出了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任剑涛教授主编的《政治哲学研究丛书》,该丛书以“现代”作为政治哲学言说的核心。丛书第一期收录了《公共的政治哲学》(任剑涛著)、《西方共和主义思想史论》(萧高彦著)、《命运与审慎:马基雅维里政治哲学研究》(陈华文著)与《情感与现代政治:卢梭政治哲学研究》(黄璇著)四部著作。
研讨会主要分为发布会与学者专题研讨两部分。丛书发布会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张小劲教授主持。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政法编辑室主任王曦女士、丛书主编任剑涛教授向专家和媒体介绍了组织出版《政治哲学研究丛书》的立意和初心。任教授强调,恢复政治哲学的本来面貌,找回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具备公共性的现代政治哲学是自己主编这套丛书的学术动机。区别于政治神学和政治诗学以及古典意义上的政治哲学,现代政治哲学旨在“人为自己立法”,不再执着于神与人的关系,重在探究人与人的关系,并以理性的方式建构现代国家的政治结构。《命运与审慎:马基雅维里政治哲学研究》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陈华文博士围绕马基雅维里研究阐释现代政治思想转向时期的政治和道德关系,重申审慎德性在构建现代政治秩序过程中的重要性。
发布会后,来自政治学界、哲学界和法学界的知名学者在祝贺和肯定丛书具有重大出版意义的基础上,分别结合丛书就政治哲学的现代品格进行了重要的讨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的高全喜教授、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时和兴研究员赞赏丛书为确立“公共的”政治哲学在汉语学界的主流地位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认为丛书能够回应政治哲学研究的现代处境,有助于确定理性的现代政治哲学研究进路,对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有积极的推进意义。
清华大学法学院许章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何增科教授肯定了丛书的学术开放态度,认为丛书能够对政治神学和政治诗学给予客观的学术评价,对现代政治中的诗性与情感进行梳理,意识到了现代政治转向期的复杂性。许章润教授和何增科教授还从经验层面出发谈到在其他国家政治神学和政治诗学的哲学范式影响国家政治的一些表现以及由此引发的消极后果,由此愈发凸显了确立公共的政治哲学在汉语学界主流位置的紧迫性。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王续添教授、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景跃进教授同时指出丛书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对理解中国的现代转变意义重大。确立中国政治的现代结构是中国现代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具有现代品格的政治哲学从应然层面为中国的现代政治转型提供了指导。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徐湘林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陈端洪教授和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张小劲教授指出丛书对当代中国从事政治科学和法学研究的学者的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政治的实然层面和应然层面并不能简单的二分,政治哲学能够为政治经验研究提供问题意识和话语表述上的指导。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进步一直是现实问题倒逼改革的结果;未来中国需要一个建立在现代政治价值之上的长远规划,而不再局限于解决眼前问题。
研讨会后,丛书主编任剑涛教授代表作者回应专家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并表达了对与会嘉宾的诚挚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