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人名单
2016年07月12日 16:05 布克

【本文作者布克,女,媒体从业人员,爱书、爱咖啡、爱运动。家人知道,一天不吃饭可以,一天不读书就会发脾气。朋友夸性格好,不熟悉的人会认为有点怪。喜欢的生活:简单、明快、朝气。
感谢布克授权左读发布此文。】
我也是偶然认识向田邦子的。
一年前,我就买齐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短经典系列,但只在开始一段时间读了两三本,后来就扔在办公室书柜里了。
那天,一个朋友到我办公室闲聊,看到了书柜里的这套书,他高兴地眯起眼睛,一只手垂在身子旁,一只手从书脊上慢慢、慢慢滑过去,滑到《回忆,扑克牌》时,他将它抽出,捧在手上说,这本书非常棒!建议你看看。
他说起了向田邦子这个名字。他说,她是日本的张爱玲。
我说我对张爱玲一般般。
在我,张爱玲和三毛是一个级别的。她们就像我年轻时几次短暂的恋爱,来得迅猛,走得也快。
现在,好像我爱的只剩下一些老头子了,比如,乔伊斯、普鲁斯特、欧亨利、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海明威、菲次杰拉尔德等等。
当然,女人也有,爱伦格拉斯高便是其中之一。
在我心里,有一份长长的名单,这些名单从来没有笔录过,但却真实地存在,只要他们出现,哪怕在人群深处,我也认得出来。
有时候,我也会试着读一读没有被自己列入名单的人的作品,但读了后,大多不是很对味,对这样的作品,我会毫不心疼地往边上一扔,之后,决不会再捡起它们。
如果合我的意,我会悄悄地将他们列入我的名单。当然,也有被我从名单里踢出的人。比如章诒和。
当初读她的《往事并不如烟》,觉得还不错。后来,她的系列小说,《x氏女》出版,我对她就彻底失望了。不能接受她的冷漠和刻薄。
我知道,这是我狭隘固执的地方。
但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太不自由了,在选择读书上,我为什么还不让自己舒适一些呢?何况世上有那么多好书,我们用一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这样一想,我便原谅自己了。有时,宁愿把喜欢的书一读再读。
那天,我是在一家咖啡馆读完向田邦子的《回忆,扑克牌》的。

当时,我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刚好打在我翻开的书页上,非常刺眼。坐我隔壁桌的是一对中年男女,听他们聊天,女人在杭州,那个男的应该在杭州之外的城市,他们在低声商量着,下一周,是她去,还是他来。
等我把这本书看完,抬起头,隔壁桌早已换了主人,一个小伙子若有所思地坐着,像是在等人。而窗外路边的店铺都已经亮起了灯。我桌上的台灯也不知什么时候亮了,应该是服务生打开的,我竟然一点不知。
就这样,我喜欢上了向田邦子。
向田邦子,日本著名电视编剧、随笔家、小说家。1929年出生。1981年8月22日,在台湾旅行时,因空难事故去世。日本最高荣誉的编剧奖“向田邦子奖”便以她命名。
《回忆,扑克牌》这本小说集共收录了向田邦子十三个短篇。
每个短篇都很短,短到你一口气就能读完。读完了,得回味许久,才突然惊醒般,说道,啊,结束了。
就像看了一场意味深长的电影,那波澜,得在内心辗转很久才能平息。
这十三个短篇,讲的都是男女之情,但绝不是那些烂俗故事讲的,要么你死我活,要么轰轰烈烈,而是一些细碎的生活。
他不珍惜的,却一直是别人喜爱的;以为不爱了,却是深爱着的。而这些,你都得去字里行间捕捉。
我特别喜欢其中的《慢坡》这一短篇,通过描写男主人公的情绪变化来推进故事的发展。
男主人公爱上了木讷的富美子。
通往富美子家有条慢坡。
每天傍晚,经过这条慢坡时的喜悦与发自内心的宁静,以及富美子拉开窗子,探头看他的样子,还有她圆如年糕的硕大的身体,都让他感到舒适和满足。
却不料,富美子突然来了个大变身,“原本以为趴在硕大的圆年糕上十分安逸,一梦醒来,年糕变成了光溜溜、白花花的裸体模特儿”,在他眼里,天天走过的这条慢坡,一下失去了以往的宁静。
如果说张爱玲和邦子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她们的敏感和细腻。她们都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人性中极细微的善与恶,并将它们固定下来。
但邦子和张爱玲还是很不相同的。
我的挚友非常喜欢张爱玲。有一次,我说张爱玲的文字刻薄,她纠正我说,那是犀利,不是刻薄。仔细想来,老友说的更准确。张爱玲和章诒和确实不同。
但我依然不会把张爱玲列入我的爱人名单,因为痛。
读张爱玲的作品,你总能知道疮在哪里,痛在哪里,疤又在哪里。
读她的《金锁记》,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喘不过气来。那时候,我仿佛在半夜里都能听到张爱玲咬碎银牙的“咯叭”声。也就在那个时候,我选择放下了她。
而邦子也是参透了人性,但她却是圆润的。读她的文字,你就能理解岁月的沧桑、无奈。
流泪的时候,却能摸到温暖。
这本书看完,我又迫不及待地买来了三本,《向田邦子的情书》、《父亲的道歉信》、《隔壁女人》。
《向田邦子的情书》是邦子的妹妹和子编辑整理的。这本书揭开了向田邦子一段不为人知的恋情。
通过和子,我更加喜欢邦子了。

邦子一生未嫁。
邦子的父亲是遗腹子,脾气暴躁。家里规矩很多,姐弟仨经常挨父亲打骂。妈妈看到爸爸更是如老鼠见猫。
邦子读完文学专科,然后通过努力,成了电视台编剧。
邦子二十五岁那年,父亲有了外遇。怕自己有不到的地方会牵连到母亲,邦子每天写剧本熬到凌晨,仍坚持起床吃早饭,坚持每天跟母亲一起站在门口目送父亲上班。
父亲身体不好,邦子更是挑起了照顾家人的担子,帮家里加盖房子,给妹妹和妈妈开餐馆等等。

至于邦子的爱情,家人好像都不知晓。
其实,就在她最劳累的那段日子,她正在经历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苦恋。
他是个有家室的男人,是摄影师,年龄比她大了十几岁。
他中风刚做了手术,在离他母亲家不远的一幢房子里静养。那段时间,邦子每天要忙三四个电视台的活,还要照顾他,还要回家陪伴父母。
而这些,直到邦子空难二十年后,和子打开邦子的遗物,才得以揭开。
或许是难抵病痛,或许是不忍看着邦子受苦,他最后选择了自杀。而通过他的日记可以看出,他非常爱邦子,心疼、理解邦子。
邦子三十多岁时,还跟父母住在一起。父亲找茬跟她吵了一架,怒吼着将她赶出了家门。其实这是父亲设的一个计谋,在这之前,父亲曾对母亲说,邦子在这个家里就不能好好工作了。
而邦子也是知道父亲的心思的。
她在后来的随笔集《父亲的道歉信》里,就曾用深情的笔墨写到了这次吵架。
《父亲的道歉信》这本书绝大部分是写家人的。而每一篇都有提到父亲。这个看上去冷漠、严苛、暴躁、自私,实质上爱得深沉的男人,每次出场,都让我鼻子发酸。不经意间就会流泪。
我想,邦子在写这些文字时,一定也是边写边流泪的吧。
清晨,在玄关,擦试父亲前一夜吐在地上的秽物,父亲赤脚站在她身后,她以为,父亲总会说句“辛苦了”的话吧,结果他没有。
但当她回到学校,父亲的信却很快追了来,“最近你在家事上很有长进”。这就是父亲的道歉信。
父亲非常严厉,为了显其权威,在家里,他有一套专用的餐具。每天吃饭,母亲总要把他的先打点好才行。
而就是这样的父亲,却经常在冬天的夜里,拎着酒宴上的剩菜剩饭回家,叫醒邦子和她的弟弟妹妹们,给他们把剩菜剩饭一一分在盘子里。
就是这样的父亲,母亲却深深爱着。父亲去世多年,母亲仍时常念叨,要是你父亲知道,我要挨打了。
也是这样的母亲,常对邦子说,你父亲小时候吃了很多的苦。
在邦子的文字里,你能读到生活中家人之间的矛盾和背叛,但这些矛盾和背叛却又都被深沉的爱所包容。
《隔壁女人》是邦子的一本小说集,书名取自小说集里的第一个短篇。
妻子是家庭主妇,隔壁住着个妈妈桑。她每天以缝纫机的声音来抵挡墙那边传过来的男欢女爱的声音。后来,她经不起隔壁女人的情人的挑逗,和他一起去国外旅游。
而平时经常对她大声呵斥的丈夫在找隔壁女人了解情况时,知道了真相。
几天后,当她气喘喘吁吁拎着行李出现在家门口,并大声说,“我回来了”时,丈夫起身,她等待着,等待丈夫的责难和追问,没想到,他什么也没说,拍了拍她的臀部说,有些事等七老八十再说吧。
好吧,就等七老八十再说吧!这不正是我们的人生吗?我默默地在我的爱人名单上又加了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