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的傲与俗
2016年07月08日 15:08 傅小偏
这真是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时代。因为一双“滑板鞋”就飞上天的庞麦郎说自己是台湾出生的90后,寄语千金18岁成人时“系好安全带,带好安全套的”国民岳父韩寒,“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脑残农民诗人余秀华……被西方媒体誉为“中国现代最杰出批评家”的李敖,一向也以“语不惊人死不休”出名,无视年龄、阅历、江湖地位,喷过自己的老乡三毛,还在杭州批过大文豪鲁迅……
所以,当这本《快!等你开饭》放在案头时,差不多一个月都没有去翻动。书后的折页上居然有这样一句话:“我生平有两大遗憾:一是我无法找到像李敖这样精彩的人做我的朋友;二是我无法坐在台下听李敖精彩的演说。——李敖”。真心不喜欢他的傲,自然更不愿分享躲在那些“傲”背后的“俗”。另外,书名还一度让我以为这是一本美食杂记。当编辑向我约稿之后,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舔他的“傲”。我对自己说,就当去看看他用什么招数撼动了出版商的神经。

还好不是说美食,更不是旅行美食。《快!等你开饭》收录了《李敖有话说》不同时期的杂文51篇,所涉话题从社会到历史、生活、情感、女人等等。所以,直到匆匆翻完,我也想不明白,除了博点击率,他凭什么要喷鲁迅。在他看来,“鲁迅的东西大多数是发泄感情的,杂文集多,把感情削掉以后,资料并不多,换句话说是情感的发泄。”但是统观整本杂文集,几乎每篇文章老先生都在发泄自己的情感。
《你挡不住我最后的笑容》一文,大篇幅描写了二战时期希特勒统帅的纳粹政党屠杀犹太人的案例。每一处细节的刻画,都不缺好莱坞战争大片的煽情和细腻,让人忍不住有掩卷而泣的冲动。他的愤怒,他的感情,他的思想,绕来绕去,最后都会回归到“生与死”这个永恒的话题。他在很多文章里、用很多的篇幅,不厌其烦地向大家阐述类似“快快乐乐活着、潇潇洒洒等死”的观点。有几分哲学,有几分道家,虽还远远未及南怀瑾那个境界。
在他的书里,他也不止一次地在“解释”自己的傲。他回忆说,有一次跟林青霞吃饭,她让他千万不要给粉丝写回信,“因为你回信以后,他第二封信就写来了,你第二封信再回,第三封信就来了……这样没完没了,当你不能继续给他回信的时候,他就翻脸了,转过头来恨你。”李敖说,他一开始并不完全理解林青霞的意思,后来才慢慢地懂了——“因为那些有时候高高在上、被群众捧或者大家为之鼓掌的人,看来好像很傲慢,为什么?因为林青霞的经验告诉我,群众是非常不稳定的。因为不稳定,所以你没有办法跟群众做一个长期的、友善的交流,你照顾不过来的,等到有一天你达不到他们的期盼时,就会弄到反目成仇,他们就要开始挑你的毛病,浇你的凉水,扯你后腿,看你好戏,然后开始诽谤你,谩骂你,造你谣,甚至置你于死地。很多明星不都是这种下场吗?”

老眼平生空四海。这句话不经意间成了李敖在很多场合的一句“口头禅”。他当然知道自己已经一把年纪了,他说自己之所以“口无遮拦”,是因为想把这一生对很多问题的总结、经验、看法告诉大家,让更多的年轻朋友能够对这个世间多几分了解。
于是,我们看到的李敖很多时候都是矛盾的。他一边像一个90后愤青那样拿着瓦斯瓶去台北“立法院”朝天乱喷以此泄愤,一边又在为自己的“傲”不时地“解释”亦或是“开脱”,当然老先生时不时也会对自己的不冷静、不内敛来番“自嘲”。我依然读不太懂他的傲,但是老先生的俗,很有杀伤力,至少对我来说,有些文字、有些小情绪,趁这个机会,悄悄跑进了我心里。而且,我这里虽然给他扣上了“傲”与“俗”的帽子,但我却坚决不认为他是个爱抱怨、太矫情的老头子。也许,他只是活了一辈子,都没学会许多90后、00后都已学会的“圆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