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读徐嫄《你还记得吗》
2016年06月14日 09:38 朱元佳

《你还记得吗》
徐嫄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09
你还记得吗
记忆的炎夏
散落在风中的已蒸发
喧哗的都已沙哑
没结果的花未完成的牵挂
……
莫文蔚的有首歌里这么唱,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个记忆的夏天,你还记得吗?
读徐嫄的《你还记得吗》,一遍又一遍。熟悉的场景像是约好了,一个个从脑海中纷沓而来。有人说,爱情就像洋葱,一片一片剥下去,总有一片能让你泪流满面。而我想说,青春和爱情没有什么不同,每一片的剥离,揭开的都是泪如雨下的感动。书里说了很多作者忘不了的人,老师、亲人、朋友、还有每个人都会有的那个他(她),而这些也是全书中让人感触最深的地方。
书里的每一个人,与他们相处的每一个场景,发生的每一个故事,看来都能在心里发出一声感叹:“呀,这个我也……”与这样一群人的遇见,仿佛只是偶然,又似乎是命中注定。作者在12至18岁间记下的这些,一笔一划,都是真诚。没有烂俗的小说情节,也没有戏剧化的夸张生活,有的不过是自然而然的美好和不美好。十几岁的女孩子,正值连化妆显得多余的最好的年纪。那时候的每一天,都过得又缓又美。所有的美好和不美好,都被化作时光留下的剪影,成为慢下来时必要倒带的回忆。
不同于现在许多记录青春故事的恶俗,这里没有望子成龙的严厉父母,没有勾心斗角的虚伪闺蜜,也没有令人诟病的疼痛爱情。或许是作者敏感柔软的内心,字里行间都少有晦暗,她这样满足生活给予她的全部,不幸运或幸运,都是欢喜,都应珍惜。
千千万万个教室里,有千千万万的学生;千千万万个窗边,有千千万万个不为人知的故事。看到这个女孩对于窗边的执拗的时候,我想起了我高中里和窗户的故事。冬天里一个难得有太阳的下午,在中午混乱地换组之后,稍有闲暇地坐着发呆,厚重的《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词典》被胡乱地翻开,一扇玻璃把冷暖相隔。磕了边的搪瓷茶杯里泡着浓浓的铁观音,蒸腾的水汽氤氲了眼镜。模糊间,一只手从身后伸过来,“刺啦”一声,拉开窗户,突兀的冷气让人打个寒颤,不禁紧了紧手里的茶杯。“开窗,通风。”身后传来似乎是解释的话。“唔,知道。怕冷不是借口,对吧!”忍着笑应了一句。老杨有时候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窗口,探进半个身子,用粉笔敲敲我的桌子,说“这里抄错了,下面算得对就奇怪嘞!”
学校这个讨人厌的地方,留下了我那么多带不走的东西,却还舍不得忘记,在一声声声讨它的不好里,默默地说着我爱你。
时间是个自称包治百病的庸医,我还记得,那些只属于我们的地方和发生在那里的故事,即便酸痛,我们依然,好想好想你。就像作者到过的什刹海、鹭岛、布莱顿小镇、伦敦和爱丁堡,每一个地方都有足以感动的人和事,有化不开的深情。在翻看那些旅行札记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歌声,听得到,是她在把她的心情唱给我们听,有不同于旅游地理志里的抒情和安宁。海边、广场抑或马路上,哪里都有她走走停停的印记,我们仿佛还能看见她温柔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