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美好
2016年06月14日 16:31 朱华丽

总有那么一个人会猝不及防闯入你的生命
打碎你的筋骨
搅动你的血液
重组你的DNA
你心甘情愿砸掉旧世界
却迟迟无法建立起一个新世界
你穷尽心力试图看透他的心
而他还是他
你却已不再是你
你病入膏肓而又一次次回光返照
你支离破碎而又一点点脱胎换骨——
你知道,这就是爱情。
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在窗前隔着阳光品茗阅读?
你有多久没有放下肩膀的担子驻足远眺?
你又有多久没注意到燕子何时来何时走,桃花何时开何时败,隔壁的小朋友已成了翩翩少年?
忙碌、琐碎已经悄无声息地占据了你的生活。
如果以上这些都戳中了你的要害,那么请放慢脚步,翻开《恰似小园桃与李》。在这本书里,或许你不仅能重温一幕幕似成相识的温暖,还能用另一种心境去体味这个社会的形形色色,有趣却意蕴深刻。
总而言之,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它可以带你重回青春张扬的岁月,重新体味舌尖美食带给你的喜悦,重温那些高大身影带给我们的感动,重拾那些遗失的美好。
现代人对一些拐着七八道弯弯的书,抱有明显的厌烦甚至是敌意,倒不是说他们缺乏修养,而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太多的文化碎片需要批阅,以至于亟待需要一种寓教于乐的叙事模式。
这必然要说到作者白瑞雪多年的记者经历,记者的职业特点和专业素养使她深谙读者的阅读需求,这点在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记者的视角独特,分分钟戳中泪点或者痛点,令人欲罢不能;记者的嗅觉敏锐,总是把热点、焦点、重点揪出来捧到殷殷期盼的读者面前;记者的行文有特色,倒叙、设置悬念等媒体写法让人看着毫不费力。纸质书的顺畅阅读、愉快阅读是快餐式阅读的时代里,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看点一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本书中几十篇文章,篇幅适中,文笔优美、细腻,以诗意的笔调将平淡、琐碎的生活以美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带有一定的哲思,给读者带来美的阅读体验;见微知著,将社会生活、新闻事件的细节呈现出来,为读者理解新闻事件提供了另一个认知维度。
看点二
标题精准,文笔优美。
都说新媒体时代的记者们都是标题党,当然是有些夸大其词,但不可不承认,记者对标题的锤炼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部书里,随便揪出来一个标题,都可以演变成是一部电视剧的题目:《春风劫》、《剩妈》、《左手安全,右手自由》等等,吸引人的题目总让人觉得内容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很多书的标题是浮夸的、博人眼球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她的标题是第二眼美女,看完了整篇文章还会转身过去回味标题的意义。
优美的文笔自然也衬得起这样的标题,整本书并非隔岸观火,而是发自肺腑的内心独白,诗意而美好。
每一篇散文的前言都截取了文中一段最美的语言,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剩妈》,“每一个坚信宁缺毋滥的剩女背后,都有一个已然历尽沧桑的老妈”,多么痛的领悟啊;《非常爱情》中那段独白虽然平实,可是又何尝不是道出了每个人青涩的大学生涯中那种欲言又止的心情呢?
看点三
既有小思绪,又有大局观。
小思绪的那些篇幅符合大众口味、自然能引起大部分读者共鸣。青春时,有一种想说又说不出的伤痛;人到中年,又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就仿佛在书皮上朦胧散落的片片红花。
大局观方面,又要说到作者记者的特点,作为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从事军事新闻采编工作多年,有着很多重大素材,所以在本书中也有很多体现,不仅让该书更加具有厚重感,也让读者在回味小思绪的同时不忘使命感、责任感,在第六章《道与器》和第七章《水尽处》有集中呈现。
像《在和平与战争之间》、《保持痛感——南京,南京》等等,当然这些文章的用语并不艰涩难懂,也没有居高临下让人觉得逼仄窒息,仍是淡淡的笔触,却道出了浓浓的意味,令读者收获颇多。
每天面对各种手机、平板电脑和形形色色的社交软件,你是否已迷失在这个碎片化的世界?那么,就收拾下记忆的行囊,在纸质书香的世界里寻找遗失的美好。

《恰似小园桃与李》
白瑞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