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此高贵
2016年05月30日 15:45 周思凡
读罢梁晓声的文集《生命,何以高贵》,我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思想随笔,更是一本有情怀的语文书。
梁晓声先生是感性的,他感受着人世间真挚细腻的情感,触摸到人与动物顽强而又脆弱的生命脉搏,看到生活与历史中的美与丑;梁晓声先生又是理性的,他着眼于国计民生,深入到社会历史,解读思想与文化现象。在这感性与理性之间,我们看到何为的人文情怀,何为新国民。

梁晓声在文中写道:“所谓‘自由之思想’,我认为是指思想的过程——理性思想的果实,才是‘自由之思想’的终极目的。我认为,梁晓声用他的这本随笔回答了我们,只有用感性去触摸生命的律动,用理性去把握社会的脉搏,情怀才得以彰显,生命亦才因而高贵。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着眼点,梁晓声向我们讲述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之事,但每一个故事都引人深思。面对患有精神病的兄长,梁晓声无疑感到愧疚而心痛,但让他更心痛的是,“中国境内,不是所有精神病患者的家里,都有一个有稿费收入的小说家。
人间的有些责任,哪怕是最理所当然之亲情责任,亦绝非每一个家庭只靠伦理情怀便承担得起的”。在与儿子的相处中,梁晓声所思考的是“少爷小姐型的一代,是对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报应。而对于一个穷国、一个正在觉醒的民族,则简直无异于是报复”。玉顺嫂的股票永远得不到收益,徐阿婆一辈子都在“清名”……梁晓声看到,每一个人命运遭际,其实都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绑在一起。梁晓声笔下的这些小人物,正是我们的国……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则向我们展现了梁晓声对待生命的态度。人与动物的相处模式折射出人类社会的面貌。对猫狗也要分出高低贵贱,对小猫小狗狠心歹毒,不正是现实社会处处呈现冰冷、麻木、病态、凶暴的反映吗?老剧务与公鸡、老伦吉与熊让我们看到,无论是人还是动物的生命,都是顽强而又脆弱的,都是值得敬畏的。或许,生命凸显高贵的前提之一,是我们先学会尊重爱护生命。
梁晓声说:“精神赖思想而独立;思想携精神始自由。”在对宗教哲学思想和复杂文化现象的解读中,梁晓声告诉我们,作为个体生命,我们应以怎样的精神思想独立于世。解读禅学,梁晓声发现中国的奇怪现象——禅似乎更热衷于青年及中年知识分子之间。梁晓声指出:“一个有太多的老年人热衷于务实的社会,肯定是出了某一方面毛病的社会。”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在其旺盛的时候尽其所能的发光发热才更符合生命的自然。这无疑是在呼吁中青年务实务本,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与墙对话,梁晓声在墙的沉默中读出墙所包容和承载的一切,巴黎公社墙、德国柏林墙、种族歧视的无形墙……“墙以它的不可轻视告诉人:人可以做许多事,但人不可以做一切事;人可以有野心,但人不可以没有禁忌……”梁晓声的思考,不仅展现出人生智慧之光,更启发国民社会。梁晓声肯定了网络对中国正能量的影响,并探讨网络主体和话语权、人与欲望的关系、人类文化的分歧与共识……在这种探讨中,我们不断的反思,新国民何以诞生?
梁晓声曾在采访中表示,他不喜欢作家东拼西凑,左结一个集子,右结一个集子。我想,梁晓声不愿这么做,是因为他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是零散的拼凑,而是有自己的力量所在。作为一名作家,梁晓声希望读者能够在他的文字中得到真正的满足,获得真正想要的东西。《生命,何以高贵》这本随笔集,正是梁晓声对人生和社会的断想录,在这本集子中,我看到一位作家的笔杆上承载的重量。对亲情的细致把握,对动物的关爱,对文化的解读,对美得思考……学会感受,学会思考,让我们无论处在生命的哪个阶段,都变得温柔而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