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为魂,以史为镜
2016年05月30日 16:36 周思凡
“有人愿意回忆幸福,有人愿意咀嚼苦难。我属于后者,这不是自我的选择而是历史的安排。中国历史的血色真实,正是我们前行的艰难足迹”——从维熙老先生新著《历史,从未这样》的封底,印着这样一句话。被誉为“大墙文学之父”的从维熙老人在这本书里,将苦难的经历、百味的人生化作隽永的文字,用笔触深沉而雄健的文章追问历史的真相。
从老先生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有着20年的劳动改造经历,但他从不避讳这段特殊的岁月。在书中,他描写了那个特殊年代的苦难,却又在种种磨难和压迫中收获哲思,发掘人性之善。挖煤的岁月里,作者依旧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即使面对“阶级斗争”,人依旧是有情物。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们为了生存或许会抛弃理性,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人性之光又重新得以彰显,这是生存的哲理,亦是历史的选择。中国那段阴霾笼罩的历史,是灰暗阴沉的,但是无法遮挡人性之光,更无法遮挡艰难前行的知识分子的智慧之光。把青春交付给劳改的作者,也得到了劳改岁月的独特馈赠。在挖煤中得到的龟化石,让作者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灵与肉的写真。
从老先生曾说过,他希望年轻人能够了解这段历史。从老所经历的7000多天的囚徒生涯,我们再也不会经历了,但它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片段,应该被我们铭记,正如书中所写:“认知了历史,因而更加珍惜中国来之不易的今天。”作为有过这段特殊经历的作家,从老先生将历史的真相诉诸笔端,对我们青年人有着深沉的警示。

在这本随笔集中,从老还记下了走访他国,游览山河的经历,在他乡山水与祖国土地上沉吟思索,探索不同民族的性格,叩问历史的真相。从老先生坚持求真的写作,粉饰历史、架空历史无疑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从老先生用他求真的眼睛,看到德国、日本对战争截然相悖的态度,警示国人正大警惕的眼睛。历史的辉煌值得被保留,历史的罪恶更应正视。战后的日本粉饰战争、参拜靖国神社应遭到谴责;如今的中国忽视“秦坑儒谷”,掩埋辉煌背后的罪恶也应深刻反思。无论哪个国家,忽视历史的罪恶,都无法更好的迈向未来。历史从来都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世界也从来都不是一幅平面画。如果说不同民族的意识是用不同颜色组合起来的“七巧板”,那么世界就是由不同形状拼搭起来的立体积木。在从老先生的笔下,我们看到对日本罪行的控诉,也看到他对日本艺术与文化的尊重和敬佩;我们看到德意志土地的温暖与美丽,也看到那篇寒冷与污垢;我们看到中国的落后与阴暗,也看到祖国的进步与成就……
谈及文学创作,从老先生一直有一个信念:“我只是要把我所经历的那一段历史真实尽我的力量写出来,我就没有愧对历史。”在不堪的历史中,与狼斗、与人斗,艰难地存活下来;在和平的当下,直面苦难,讲述过往,没有一丝逃避和谎言,从老用他的文字鞭笞着每一个“活在当下”的我们。
“以真为魂,以史为镜”是从维熙写作的八字箴言,今年83岁的老作家一生笔耕不辍,被称为“共和国的活化石”。我想,一直以来他所追求的创作,正是对历史真相、生活本真的还原。正如老先生自己所说:“我不太了解当今的生活,我尽力地对我自己的那个年代发言。”作为老一代的作家,带着这份严谨和谦虚,坦诚地向青年一代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展现历史的谎言与真相,或许就是对那八字箴言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