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 历史·回忆录
2016年05月30日 17:01 朱华丽
看到他经历过的折磨,怎能不放下一切去原谅。就像父亲教我的,人不能活在仇恨中,爱才是超越世代的。 ——郭本城
因为疏离而误解,因为理解而释然,相信这是很多若即若离的父子关系的诠释。郭本城先生也不例外——作为文史名家柏杨先生的长子,他记忆里的父亲是母亲永远的创痛,从小家中绝口不提父亲,他当兵时还因“匪谍之子”的身份被特别关照。直到父亲出狱、他年近20岁,父子才又相见,对他逐渐从陌生、理解到原谅。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父亲的轮廓日益鲜明,当初有多少埋怨与恨,如今就有多少不舍与爱,想必,这也是作者写书的初衷吧。
郭本城,一九五四年出生于台北,从事文艺创作与实业贸易活动,现任柏杨文创执行长。值柏杨先生逝世6周年之际,郭本城出版回忆录《背影:我的父亲柏杨》自然具有特别的意义。成书过程几经曲折,“文豪级”父亲的光环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正如作者说的“写太好,人家说我歌功颂德;写不好,老爸肯定托梦骂我。”但是每每想起父亲遭九年冤狱的折磨,便悲恸流泪,父亲往日里的坚忍卓绝、历经苦难依然乐观的态度,也深深地影响着作者。决意提笔后,他花8个月时间,参考周碧瑟亲访撰写的《柏杨回忆录》等书与相关资料,写成《背影》,讲述父亲的一生,也旁及一手带大他和弟弟的母亲和外祖父母,使得内容更丰富,人物也更丰满。

初拿到《背影:我的父亲柏杨》一书,书衣上加大的“背影”二字显得格外醒目,不免让我回想起朱自清先生的那篇《背影》来。同样是记录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感念,初读朱文时我年纪尚小、不谙世事,未曾有感。多年后再读到“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字句时不禁泪盈于睫,想来这个平凡却美好的父亲背影早已幻化成孩子心里永恒的瞻仰,以此为题让读者有一种联想与共鸣;其次,背影是一个离别远去的形象,在眼泪迷蒙里渐渐模糊,却在记忆深处更加清晰。儿时分别、经年的隔膜终抵不过血脉亲情,离去的柏杨老先生在作者心中高大、笃定、不舍的背影愈发清晰。
可以说,此书不仅是柏杨的传记,亦是柏杨长子亲笔撰述,一部带着父亲体温的回忆录,是一个儿子借此重新认识父亲的一趟神圣旅程。本书通过大量弥足珍贵的家书、信件、诗词等第一手历史材料首度完整而多维度地呈现柏杨的一生,在苦难中体会爱与宽容;同时,柏杨的人生经历也让读者更为深入地认识了弱势文人在乱世的精神世界,从侧面进入那个动荡起伏的历史场景,感受旧中国局势里的民族气节。
传主柏杨祖籍河南,1920年生于开封通许县,毕业于东北大学政治系,1949年后前往台湾,曾任《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曾为政治犯入狱9年,在狱中写成《中国人史纲》等书,出狱后费时10年完成72册《柏杨版资治通鉴》,一生著述2000多万字,并以《丑陋的中国人》轰动华文圈,后推动人权教育基金会,被誉为人权斗士,2008年4月29日病逝。
首先,全书紧紧围绕主线柏杨颠沛流离、命运多舛的一生,以及与其纠葛的人与社会,详述了柏杨幼年被后母凌虐、少年失学、战乱从军、冒名读书、远渡台湾以及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十年著史的人生经历。
然后,它是一部带着历史气息、亲情味道的回忆录。感情丰富的柏杨一生中历经5段婚姻、有5名子女,几乎每个小孩都在破碎的家庭中长大,但儿女皆体谅父亲。作者母亲齐永培为书香世家的独生女,外祖父齐铁恨为奉派来台推行国语运动的元老,他感念母亲与外祖父母的全心呵护,填补了没有父亲的童年,“母亲努力将心中的痛苦和怨怼,升华到对我们兄弟无穷无尽的爱。”但书中父子亲情着墨却不多,郭本城腼腆说,“这个人,不好琢磨,而且柏杨对儿子远不如对朋友亲密热情。”他强调对柏杨好的人太多,“我写这本书,是要对为他付出的朋友们感谢报恩。”——好人,在柏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中随处可见,恩师、长辈、知己,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助,才能看到后来的柏杨和他的作品。
此时,回忆录的意义已然超出了个人的爱与罚,上升到了人文的高度。通过重温父亲的苦难、抗争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感悟,呈现柏杨先生“爱好和平的精神”“诚信宽恕的思想”和“坚忍卓绝的毅力”。所以,本书不仅是一位赤子走进父亲内心世界的一次心灵旅程,也是读者的一次内心品味与震撼。这种品味与震撼也是字里行间的潜移默化,印象最深的一段文字: “人要有尊严,就要付出代价,然后,即使是付出惨痛的代价,也必须维护一个人最基本的尊严。也就是委曲是为了‘求全’,没法求全,就不必再委曲了”。这是多么精辟的领悟与见解啊。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一起追忆柏杨,认识先人奋斗的过程,即使处在悬崖饿虎、巨浪恶海,依然充满信心和希望面对未来。不过,如果将有些章节合并起来,结构上可能会更合理。开头的照片非常珍贵也极有历史意义,斑驳如锈迹的底纹带着凹凸感,以土黄、青灰为基础色调,可能想营造一种历史厚重感,硬伤是页面缺少留白使照片如堆砌一般显得有些凌乱,凸显不出主体照片。还有,页边距略显宽,窃以为不妨适当调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