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有时,瑯嬛不朽
2016年05月30日 11:32 朱元佳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
张岱虽然已经离世,他的作品却依然流传后世,为人们所喜,所谓“名岂文章著”大概就是这样

在人们专注于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时,张岱所著的《瑯嬛文集》却被爆出重新发现了有四百多首诗歌和二十多篇文章。而这个发现者不是哪个致力于研究张岱的专家学者,也不是哪个古籍收藏家,而是一个年仅二十九岁却嗜书如命的“书痴”——路伟。
路伟是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编辑,他曾说:“宁可古人负我,留下很多没价值的东西;我不可负古人,不可使其心血枉费。”他对古典文献的热诚可谓“痴狂”,这样一个痴人,就和当年的张岱一样,某种意义上,太过单纯天真。
他们对自己挚爱的近乎执着,他人会感慨:“痴儿啊!” 不过,或许正是这种近乎可爱的傻让两个相隔两百年的人因为这本《沈复燦钞本瑯嬛文集》相遇,“书贵流传,不传之书是死书”,他对于古代文献的发现和传播有着巨大的信心。
此前所知的《瑯嬛文集》共有三种版本。第一种是黄裳先生所藏手稿本,第二种为国家图书馆所藏抄稿本,第三种是光绪刻本,此本是清代唯一刻本,流传甚广,是张岱文集最为易得的本子。
但现在,时隔两百多年后,路伟却在天一阁发现了张岱《瑯嬛文集》的手钞本。书中收录仅近五百首诗和二十余篇文章,让人惊喜的是,其中一半以上是以往诗文集中没有的,两百年来从不为人所知。
据考证,此钞本为张岱的老乡沈复燦所抄。而且是属于清代嘉庆年间的,距离张岱在世的时间非常接近,故可信度较高。在春节前夕,这本由沈复燦手抄的《瑯嬛文集》经编校后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文集中包含古乐府、五言、七言古诗、七言、五言律诗、五言、七言绝句、笺、启、书、传、祭文、檄、琴操等,另有补遗。内容上应该是目前所知最齐全的了。不但补足了在张岱的一些佚失作品,同时订正了今本的很多讹误。相信未来的几年内,张岱史中的形象、作品、生平以及志向理想等各方面都将有一定程度的改写。
在新发现的沈复燦钞本中,有《上惠王笺》和《上鲁王笺》等文章,这些文字改写了人们一贯对张岱的印象。
张岱不仅是个风流多才的纨绔公子,也曾经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为了南明政权出谋划策、鞠躬尽瘁。甚至曾经为了将鲁王请到绍兴而徒步走到台州,以示诚意,脚后跟都走出血来也不停止。人们大都只知道他与南明政治相关,未曾知道他参与如此至深。作为明遗民,其于故国之心诚笃,于建功立业之志不已。原来从前的纨绔面具下,实际隐藏着他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和对人情世故的通透了悟。除此之外,这些文章也有利于南明史的研究。文学的真实总是体现在感情和细节上,所谓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有了这些细节的帮助,考究历史的真实性时总会有更多的佐证。当然,也便于从不同角度来研读南明史。
沈钞本里的诗歌反映诗人心境的变化,文章窥见张岱的思想发展。有些描绘了他的生活经历,让人们对他的人生遭遇有不同程度的探寻,同时这些经历又能够反射出当时的社会大背景。
为免受文字狱之害,张岱行文做事必定慎之又慎,故其隐居绍兴数十年,所留著作并不完全,十分遗憾。陶庵虽有时,瑯嬛却不朽,此书一出,便又开启了研究张岱的新篇章,对于之前的判断和品读是否有误解,形象是否会更丰满,都有待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