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帝王笔记:帝国崛起中的血腥权谋》书摘
2016年07月28日 13:10 红旗出版社 宗承灏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岁首,这是一个异常寒冷的季节。白雪覆盖了整座长安城,但却无法覆盖这个盛世的荣光与骄傲。对于身在感业寺的武媚来说,冰冻的时间在雪地上正在缓缓退去,即将迎来的是又一个崭新的黎明。紫宸殿沉洪的钟声敲响了大唐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天。
守岁的人长长地透了一口气,推开窗子,让朔风吹散屋子里的炭气;随后,人们点燃了红色的蜡烛,以庆祝新皇帝登位的第一个元旦。
大唐的臣民是不会忘记先皇的,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三年,让天下由纷乱走向太平,人们由流离回复安居,自从秦汉以来,三国六朝,战乱相继,没有真正的承平与统一。然而,李世民却创造了一个宏大的统一局面,二十三年以来,欣欣向荣。人们以为他会活得像他父亲一样长久,谁知太宗皇帝在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征高丽回来之后,就被风湿病缠绕,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的夏天,唐太宗李世民竟一病不起,这位在中国历史上风光无限的皇帝仅仅活到五十三岁。
太阳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无论你是帝王,还是小老百姓,日光之下,貌似公平。
紫宸殿的晨钟响了三遍,接着,各处宫闱和寺庙的钟全部都响了,宏大的声响撼动了白雪覆盖之下的整座长安城。
李世民死了以后,接班的是他的儿子李治,是为唐高宗。
高宗皇帝李治,是唐代有着颇多争议的一个帝王,他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两个人,一个是他伟大的父亲李世民,另一个是他将来的皇后武则天,他夹在中间不上不下了几千年。
李治在众位大臣们面前亮相,应该是在母亲长孙皇后的葬礼上。当时只有九岁的他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惹人怜爱。这份孝心打动了父亲唐太宗,从此对他高看一眼。
那时候的李治,让人感觉是个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懂事少年。李治的身体一直很柔弱,多情的人总是长不出一副结实的身板,也许是浓情耗费了太多生命的精华。
史料记载,李治“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所谓“岐嶷”,是指这孩子已经聪明到了特异的程度。自古以来,聪明的人活得都挺累。
李治是个文艺青年,他的文章和书法还是很有造诣的,喜欢柔媚而艳丽的诗文辞赋,这好像是多情帝王的共性。李唐皇族颇有音乐天赋,李治也是个音乐天才,自己创作了《上元舞》《琴歌》《白雪》等乐章。
综合来看,李治并不是一个混沌之人。白衣胜雪,才华横竖都溢。
就是这么一个乖顺之人,却干下了忤逆之事。动什么别动感情,尤其是对自己父亲的女人动感情。
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重,下诏军国机务都交给太子李治处理。从这以后,太子李治就被推到了前台,隔日听政,朝罢入侍药膳。太宗卧病以来,在他的寝殿侧安置了一处院落,让太子李治居住。李治在父皇的寝宫外陪住了不少时日,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和同样侍奉父皇的才人武媚娘有了私情。
那一年,李治十九岁,武媚二十三岁。这时候的李治已有太子妃王氏,王氏出身极为显赫,为当时五大姓中的太原王氏。王氏也是一位出名的美人,当然皇家的媳妇没有一个歪瓜裂枣。
唐太宗对这个儿媳非常满意,曾称她和李治是一对“佳儿佳妇”。这次李世民真就看走眼了,他眼中的“佳儿佳妇”却没有落得最好的结局。
不过对于这桩婚姻,唐高宗有他自己的理解。我们前面交代过,唐高宗是个文艺青年,对爱情有自己的理解,当然很多想法都是来源于文艺作品:偶然邂逅,心心相印,自由恋爱。
可想法虽好,现实却是如此残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突然就拉来一女的,没有感情生活的前奏,就开始办手续,经过皇家无数道烦琐程序仪式,然后正式宣告:从今以后,她就是你的老婆了。这种做法让李治很崩溃,皇家婚姻就是包办婚姻,十足的包办婚姻。
直到遇见武则天,李治才算领略到爱为何物。他们邂逅在李世民的寝宫,那一刻,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
至于武则天,大多数人认为她扮演的是诱惑者和投机者的角色,其中并没有多少真情投入,只是因为在老子那里寻不到出路,才将感情转移到儿子身上寻找机会。
对于一个自负才貌却长期遭受冷落的宫妃而言,突然遭遇尊贵的皇太子的垂青,要说这时候的武则天内心一点想法都没有是不可能的。
不管怎么说,这段叫人难以启齿却又心跳不已的恋情,就在华丽而森严的长安宫廷里悄然生根、发芽。十九岁的李治就这样深深地迷上了比自己大的武则天。这也难怪,在备尝风霜、充满心机的武则天眼里,李治不过就是一个感情冲动、腼腆有加的大男孩。
也就是说李治是个多情的种子,迟迟没有完成心理上的“断乳”。
在错综复杂的宫廷生活中,李治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他渴望回到童年的时光,渴望回到母亲的怀抱。因为在那里,他才觉出温暖、安全、无忧无虑。可是,母亲长孙皇后早已去世。他也已长大成人,无法回到那备受女性宠爱的童年。于是,本能促使他寻找梦中的港湾,眷恋比自己年龄大、成熟、意志坚定的女人。这正是李治这类具有恋母情结、性格懦弱的男人常见的一种自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