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十年”丛书:“个人史”中看变化
2018年12月06日 11:02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黄琳
“丛书组织‘历史现场’中的‘每一个人’一起来书写改革开放的历史,记录个人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郑重所说的这套丛书是该社新推出的“我的四十年”,包括《四十年四十人》《四十年来家国》《亲历中国四十年》3本。
围绕“人”做文章
“作为文艺出版社,我们不能从理论、学术的角度去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就。第一个想法就是围绕‘人’做文章,通过人的命运的改变来反映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和意义。”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邱建国说。
如何选人?通过策划,最终决定从3个方向寻找。第一种人与新华社合作寻找,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亲历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书名叫《四十年四十人》。第二种人与“华人头条”合作,寻找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到世界各国工作、生活的华人华侨。他们以独特的感知和体验,诠释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影响,这本书叫《四十年来家国》。第三种人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合作,寻找改革开放以来,从世界各国来到中国学习、工作和创业的外国人,这本书叫《亲历中国四十年》。
邱建国说,编辑部还邀请了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任主编,为丛书把握方向,提升质量。
抓住事“较真儿”
“我们希望当事人可以将亲身经历通过有细节、有现场感的故事来讲述。”丛书责任编辑罗艺说,发出征稿函之后,编辑部收到了大量来稿。
“手机24小时开机,收到邮件再晚也会第一时间回复。”编辑陈园说,因时差导致半夜三更与作者沟通修改文章是家常便饭。
丛书讲述“历史现场”中“人”亲身经历的故事。如何确保真实?一方面编辑会与作者反复沟通记忆中时间、地点等信息的真实性,并尽己所能去查阅资料核实;另一方面编辑之间也会互相改稿、校稿,保证文章表达的规范性和可读性。
在这样的“较真儿”下,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故事才得以展现在读者面前。如瑞士华侨朱颂瑜在《从高第街开始的梦》中,讲述成为为两国文化事业服务的媒体人和文化工作者的经历;《我要建一个改革开放馆》讲述了四川宜宾收藏家樊建川,留住民族命运改变的历史记忆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