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的解读
选举结果
制宪会议选举按期于11月12-15日进行,25日大致的得票结果:布尔什维克获得23.9%的选票,在703个席位中,只获得163席,远远低于社会革命党所获40%的选票。到了1918年年初,立宪会议召开前最终结果揭晓为:在总共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 24.7%,只略高于最初结果。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达到了60%;孟什维克16席,制宪民主党17席,各民族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布尔什维克在掌权的情况下仍以败选告终,只得到不足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而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半。
一月剧变
解读一
制宪会议最终于1918年1月5日召开。布尔什维克不愿接受败选的结局,会议当天列宁政府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强制解散了制宪会议。布尔什维克违反制宪规则的行为激起了民众强烈的不满,当日就出现了抗议解散制宪会议的工人游行示威,而布尔什维克军人却向和平的游行队伍开枪射击。同日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等反对派联合发表传单,谴责布尔什维克背叛工人阶级,并称其统治为“沙皇专制”。而向来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左派作家高尔基,愤然写下《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指责布尔什维克“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
由于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外国干涉者对苏维埃俄国的封锁,主要产粮区和工业材料提供地区掌握在临时政府手里,使苏维埃俄国的生活、生产异常艰苦。由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当时没有兑现承诺。人民仍然处在饥饿、战火之中。工人、士兵对苏维埃俄国感到不满,同时在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的煽动下,工人、士兵便进行游行示威。列宁为首的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为了维护苏维埃俄国政权的存在,对此游行进行了镇压。并将这些没有投入工作,为苏维埃服务的人的行为叫做“怠工”,同时,组建契卡来消灭“怠工”的工人及“反革命势力”。
解读二
《四月提纲》里面明确指出,因为俄国社会条件的缘故,二月革命后存在了两个政权,苏维埃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明确指出,这样的情况不会存在很久,号召苏联人民要时刻做好革命准备,推翻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因此十月革命开始时,列宁以“一切权利归属苏维埃”号召俄国人民起来推翻临时政府。十月革命成功,列宁比喻制宪会议是一具应该进棺材的死尸,因为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了,制宪会议自然也应该解散掉。但是,残余的旧势力,他们显然不愿意就这么认输了,选举 结果出乎列宁预料之外。但这一选举结果当然不能得到以布尔什维克为首的苏维埃政权的同意,苏维埃政权有自己的苏维埃大会,怎么可能会去认同已经被自己推翻的临时政府的权力机关?旧势力不顾既成事实,污蔑布尔什维克出尔反尔,破坏民主。最后,制宪会议不愿意把一切权利移交给苏维埃,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苏维埃最高权力机关)宣布解散制宪会议。
契卡与红军的建立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的国家安全保卫机构。全称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委员会,简称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是该委员会俄文缩写的音译。根据捷尔任斯基的建议,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于1917年12月4日通过了《关于建立肃反委员会的决议》;12月20日,设立以捷尔任斯基为主席的契卡。12月28日,契卡号召各级地方苏维埃成立肃反委员会。1918年苏维埃政府在运输部门、军队和边境地区成立专门的肃反机构。它拥有很大权力 ,可以逮捕一切反革命分子。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打算用红色恐怖对抗白军的白色恐怖。其间,惩治31489人,其中枪决6185人,关进监狱14829人,送进集中营6407人,被作为人质逮捕的有4068人。契卡配合内务人民委员部进行侦察保卫工作,同一切反革命分子和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进行斗争,为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做出重大贡献。
俄国内战
由于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中,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人民委员会,使俄国再次出现两个“政权”现象。以布尔什维克党为首及工人、士兵为代表的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与以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为首及资本家、地主、军官为代表的临时政府发生了内战。布尔什维克原本上是不承认临时政府,将临时政府的进攻叫做“叛乱”。1918年5月,捷克斯拉夫战俘叛乱。临时政府残留以维护临时政府的苏维埃的旗号,组织军队向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进攻。英国、法国、美国、波兰、日本等国家都直接或间接支持临时政府。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及红军相继打退了科尔尼洛夫、阿列克谢也夫、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白卫军,捷克斯拉夫战俘的叛乱和哥萨克骑兵,外国干涉军。直到1922年10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解放海参葳。
积极观点
由于列宁承诺会在革命后为人民带来和平,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后被枪决。革命引起了西方社会极度的恐慌,并支持俄国的对抗势力,希望扼杀革命,从而引发战争,托洛茨基说苏维埃的权力是由内战建立的,事实上俄共的权力是在内战后才建立起来的。
十月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的胜利。第一个宣称为实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因此诞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上由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传统资本主义世界受到极大的冲击。也有人认为此革命是曲解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触发了此后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对抗也从此开始,直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十月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进步(比如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当天,刘镜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随着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扩大,《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评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消极观点
部分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对于十月革命的理解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府”。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以暴力手段打击俄国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制宪民主党等主要竞争对手,强制驱散由社会主义者为主的立宪会议,推翻民主制宪、建立布尔什维克党的一党专政。反对者还指出“冬宫之夜”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