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我谈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一篇短文
2018年06月04日 11:09 永昌思录
提要: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此,我省部分理论工作者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会上,笔者发了言并回忆起27年前(1991年)写的一篇内部文章。该文回答了当年的“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还有没有生命力?或者说,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有生命力?今天重读,感慨良多。我把它一字不改公开录于文中,以志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们这些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教学和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一起追本溯源,缅怀马克思,学习马克思,共话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共勉弘扬马克思主义之使命,进而不断增强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应该说,这是很有意义的。
根据今天座谈会的主题,我反复思考后想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这一话题,谈点想法。
1、马克思主义(运动)历史演进说明了什么?
先请大家注意一下这几个重要历史节点时间: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俄国十月革命101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昂首阔步进入波澜壮阔的新时代。
这些马克思主义(包括实践运动)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时间表,已经用不可更改的历史逻辑,告诉世人:马克思主义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说,人类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一个思想、哪一个理论、哪一个主义,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产生了如此广泛的影响,造就了如此深刻的社会变革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既体现在它科学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在于它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了新世界,并广泛深刻地改变和塑造了人类社会。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谈到这个话题,我不由地想起1991年上半年经历的一件事。
那是我刚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分配到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不到半年时的一个经历。当时,有位领导同志得知我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就让我思考并回答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为何有强大的生命力?我理解,在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下,实际上是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上,回答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这是一个十分严肃而重大的问题。
大家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城头变换大王旗”,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而下台,原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变性倒向,马克思主义陷入重重困境。那时候中国也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各类思潮迭起。马克思主义还有没有生命力?社会主义还行不行?中国共产党还能执政多久?
美国等西方许多国家的政客们举杯狂欢、弹冠相庆,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已经“不战而败”,即将在全世界消失,资本主义将一统天下。一时间,资本主义已使“历史终极”的嚣张论调,铺天盖地,浊浪滚滚。国内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那时,国内外许多朋友都为中国共产党担心,不知道中国这面社会主义红旗到底能扛多久?中国共产党还挺不挺得住?
我自知学识有限,难以回答如此宏大课题。但还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初步的思考,冒昧交了“答卷”。考虑到领导同志不太可能用很多时间去看理论长文,于是我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短文“答卷”。现一字不改,转引如下:
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大约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主义还只是欧洲少数几个先进分子的思想和学说,但它一经问世并同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就以其任何力量也无法抑制的强大生机,迅速磅礴于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学说、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广泛而持久地指导着劳动人民的革命实践,成为许多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统治思想;如此鲜明而深刻地发挥着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成为导引当代人类历史发展的先锋号角。马克思主义以其无可比拟的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代。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已完成自己的使命而成为“历史的回声”;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已丧失它的生命和力量而成为“过时的礼物”;也有人无知地断言,马克思主义发挥过的历史作用只是偶然的巧合,而不是必然的;更有病态地诅咒:马克思主义已经“大失败”;等等。然而,马克思主义不但过去,而且现在和未来都拥有自己不可战胜的巨大力量。历史证明,任何抵毁、攻击和咒骂都无损于它的价值和力量,相反,恰恰说明它仍然具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现实力量。
不错,同世界上其他所有事物一样,马克思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风浪,经受磨难;而它的革命性质和巨大威力,更会遭到各种反动腐朽势力的“围攻”。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低潮”,也同样证明不了它已丧失力量。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有强大力量的东西,正是在风雨中孕育,在磨难中发展,在“围攻”中显现的。马克思主义的顽强生命力和巨大力量,不仅在暂时的曲折、“低潮”中显示出来,而且更表现在自己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力量,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主要在于:
一、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真理
一种学说、理论的价值和力量,是同它的科学性、真理性成正比的。科学战胜迷信,真理战胜谬误,光明战胜黑暗。这是谁也抗拒不了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整个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是适应现代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基础上,揭示了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和条件给予了科学的说明。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同现时代历史命运相联系的客观真理。这样的真理,必然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欧洲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他们凭什么向整个旧世界宣战?就是凭他们手中的真理;当资产阶级及其思想占居绝对统治地位的时候,他们凭什么击败自己的理论对手?还是凭他们手中的真理;当无产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时候,他们又凭什么去召唤无产阶级,并使自己的理论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仍然还是凭他们手中的真理。马克思一无权势和地位,二无金钱和财富,他只是一位被统治者迫害的流亡者。但他手中有不可战胜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性和科学性,为无产阶级所理解和接受,并使整个旧世界颤颤发抖。
马克思主义作为全面而深刻的科学真理,不但能正确地说明和解释世界,而且还能成为一切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人们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尽管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一百多年里,人类社会发生了很多新变化,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个别原理会失去它的现实价值。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并没有过时;它所揭示的客观真理,仍然是普遍有效的。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改变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得以产生、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基本的时代条件,并没有改变;历史赋予无产阶级的时代使命,也还远远没有完成。再说,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还没有任何一种学说、理论和主义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全面而科学地解释人类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拥有如此完整而深刻的客观真理性,并可以成为指导人类自觉地创造自己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以及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
任何科学真理,只有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才能最终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一般说来,任何真理客观上都符合先进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因而是能够被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
马克思主义不但客观上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它本身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其劳动人民获得解放、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客观世界的真理,也是劳动人民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既来自于它的科学性,又来自于它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劳动人民是人类文明进步史的真正创造者。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还从来没有一种真正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并完全代表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学说和理论。
然而,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它既科学地揭示了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是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彻底代表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无产阶级及其劳动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服务的。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同革命性、阶级性是完全而内在地统一在一起的。这种统一性使马克思主义既有真理的力量,又有人民的力量和道义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作为同无产阶级及其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理论,它必然掌握着劳动人民,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拥有最坚实的社会力量,能成为人民群众批判旧世界和建设新世界的强大的精神武器。
历史证明,谁掌握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谁就会有无敌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就是掌握着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科学理论,因而有着任何敌人也摧毁不了的力量。相反,它已经、并将继续荡涤旧世界的一切腐朽势力和污泥浊水。
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同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革命实践相结合,它就必然会拥有并现实地表现出其改天换地的巨大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是反映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趋势的科学理想
理想是行动的航标。科学的社会理想,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归缩。人们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理想的导引。同样,任何一种学说和理论,要想掌握群众,掌握未来,转化为现实的力量,都不可能没有理想、信仰的内容,即未来的理想蓝图。显然,马克思主义也内在地包含着科学的理想,即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趋势的超前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科学的理想,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这种科学理想同时又是现实的,它不断转化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实践活动,以及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社会主义社会的确立,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想现实化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阶段。马克思主义既用客观真理征服旧世界,又用科学理想征服旧世界。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它总是从现实中看到未来;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理想世界;在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过程中,确立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崇尚正义,憎恨邪恶,追求进步,鞭挞腐朽,弘扬文明,鄙视愚昧,向往光明,摈弃黑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想,集真善美为一身。它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着社会主义历史文明进步的客观必然性;体现着世世代代人类为追求美好理想而奋斗不息的坚强信念;并证明着真善美必然要战胜假丑恶的不可逆转的历史逻辑。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想,必定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激励和导引着一切热爱美好生活、热爱文明进步、热爱真善美的人们,去奋发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四、马克思主义是扎根于时代现实、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学说
一种学说、理论的生命和力量,重要的一点,是看它本身有没有自我开放、自我批判和自我完善的特性,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生的养料和活力。只有那些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着的学说、理论,才会有勃勃生机,永葆美妙之青春。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的学说。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深刻、全面、活生生的科学学说,而不是“固步自封的、僵化不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狭窄的宗教学派,它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人类思想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无产阶级及其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绝对真理,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也不是包医百病的神丹妙药,不可能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紧密地同具体实践相结合,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下去,不断地得到充实,不断地获得新的生机。马克思主义坚持用科学的、批判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也始终用科学的、批判的态度对待自身。这种彻底的、实践的、辩证的精神,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永远是当代的,而不会成为过时的“教条”,始终保持它的创造力量。
在人类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学说、理论和主义产生、存在过,但它们的寿命大都不长,如同走马灯一样,唯独马克思主义具有最巨大的吸引力和恒久的生命力。在当今世界上,尽管有人背弃马克思主义,也有人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但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即使反对它的人也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世界上影响最广、作用最大的理论,是对人类历史、社会结构及其发展规律认识得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最彻底的思想体系。客观、公正地说,时至今日,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别的理论能同它媲美、能取代它。事实上,攻击马克思主义本身,不就是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吗?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阶级性、理想性和自我发展的本质,说明马克思主义掌握着真理,掌握着群众,掌握着未来,掌握着实践和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科学理论是任何力量也战胜不了的;这样的科学理论,只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会变成亿万人民改天换地的巨大的物质力量;这样的科学理论,永远是我们共产党人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奋勇直前的胜利旗帜。
——写于1991年3-5月
这是27年前写的文稿,当时没公开发表。不过,近日查了一下,当时公开发表的类似文章也有若干篇(参见《社会主义生命力问题研究纲要》,刊《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2期)。今天重读此稿,觉得文章虽侧重理论逻辑分析和看问题的方法论,但历史和现实感不太强,限于篇幅,说理也不够具体。好在立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能成立的。重读当年多少显得稚嫩的文稿,再看看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伟业,自然感慨良多。
3、为什么要坚持“活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纪念马克思、学习马克思、研究马克思、传播马克思,是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中国和世界人民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它有没有以及多大程度上有生命力,不仅仅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他们创立的理论学说的科学性、真理性,更在于他们的后继者们(包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的共产党组织)如何对待、如何传承、如何实践和发展他们的理论。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或者未来,世界上公开反对、否定、怀疑、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人有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持幼稚、教条态度的人也有的是。我们要对那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对那些“捧杀”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同样也要理直气壮地予以反对。眼下,有些人别有用心地提什么“回到马克思”、“重新发现马克思”等主张,如果这主要指研究“马克思文本”,那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整体、时代和政治上讲,这会产生重大的误导。对此,我们也要警觉。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态度上,我们既要反对形形色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歪门邪道,也要反对形形色色“僵化”马克思主义的旧路旧套,而要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路正道。我们不应该忘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宝贵经验和沉痛教训,千万不能再“倒退回”教条化的老路上去,而要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去掌握马克思主义,再也不要去重犯历史上犯过并付出沉痛代价的低级错误了。历史证明,越是低级的、常识的错误,就越具有“颠覆性”,造成的危害也越大。
这就是说,我们要坚持和高扬“活的”马克思主义,反对和摒弃“死的”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鲜活的,是在时代实践中不断生成和丰富的。僵死的、教条的、本本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只会糟踏、败坏、葬送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他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忘记恩格斯的教诲:“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还说: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在引用了恩格斯的话后,习近平同志紧接着强调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我说过,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鲜活的本质和强大的生命力。
4、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今天纪念马克思、学习马克思、研究马克思、传播马克思,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思想理论之源、理想信念之魂,是我们行动的根本指南。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坚守、高扬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自觉学习、不断研究、认真解读、广泛传播,深入系统地用于武装我们的头脑,更好地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只有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与世界人民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展现其磅礴之生命,不断开辟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这正是我们今天纪念马克思、感怀马克思的责任、使命之所在。